如何明心见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心见性法一.我们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1.何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1)本来清净的定义(2)破除迷悟回归清净(3)六祖对见性的定义2.见性及恢复纯至净自性(明心)(1)一与二及本体静与意识静的关系(2)坛经和师傅的见性思想(3)见性与彻底恢复纯至净自性的不同(明心)二.本体和作用的关系1.定慧的关系(1)定慧的体用关系(2)何为求理悟真宗2.道心与人心的关系(1)道心与人心的关系(2)修道心还是修人心三.佛家心法要旨一.我们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1.何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1)本来清净的定义我们现在的自性是纯至静的吗?让我们先放下佛圣的话,用自心切磋琢磨一下,如果你现在的自性就是纯至静的,那么它会作用出你现在这种平常心和烦恼心吗?它应该作用出大智慧才对呀。我们一切的意识和心态,都是你自性作用出来的。我们想一想,大石头会产生烦恼吗?它不会,为什么?因为它没有自性。我们有自性所以才会产生烦恼,一切智慧心及烦恼心都是自性产生出来的,这正是六祖所讲烦恼本菩提的意思。菩提心迷误可变成烦恼心,烦恼心通过觉悟可变成菩提心。因此,我们的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纯至静,现在我们在迷误中,所以我们的自性不清净。那么,六祖在坛经一开篇就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一句是何意呢?他的意思有三层,一层是众生的自性本来应当清净,而现在不清净了。二层是自性有一种不扰自净的本能,不管你生多大气多么沉沦,它能恢复本质清净的特性不改。三层是自性之静是它本来拥有的自然之静,人从心平气和到如如不动,都属于这种自然之静,只是程度不同。这几层意思中唯独没有我们的自性现在就是纯至静的意思。(2)破除迷悟回归清净现在让我们用圣人的话语,来进一步认识关于自性清净的问题。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由此可知,我们当下的自性在迷中,并没有恢复其本来的至纯至净,这需要我们通过觉悟的手段恢复自性的清净,即是通过修不动心来恢复自性纯至静,而如果不通过修心,直接寻找纯至静的本性是错误的,因为你现在的自性根本不是纯至静的。那么六祖和师傅所讲的见性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就是在当下高度不动心时,对自性的体会,后面再详细讲。同时,六祖又举例说明:‘日月常明,为浮云覆盖,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其意是说明,我们要通过智慧的风吹拂烦恼乌云,使自性恢复本来光明清净。但千万不要理解成,既然日月常明,那又何必风吹云散,直接到浮云上找常明的日月不好吗?既是这样,我就直接在心中找纯至净自性吧。要知道喻法非真,用物质比喻佛法,难免有漏,但我们要理解圣意,按圣人指示的路去行,不要按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行。师傅举例说明恢复自性清净的方法:‘性不清,心干扰;心不静,意所乱;意不定,被物欲迷,若能明理格物遣其欲,意定心静性本清。’(讲功)其意已清楚地说明致使性不清的过程,和恢复性清净的过程。若不按恢复性清的方法行,而直接寻找清净自性,无有是处。即使是当下见性,也是遵循了以上师傅所讲的性清的方法,只是将这一方法在当下较短的时间内应用并得以实现,但无法长时间保持。师傅又举例说:‘宝珠蒙尘,不见其光明,应去污除垢恢复其明。’其意同上。又说:‘我们的如来心外有一层迷误,通过觉悟破除迷误,如来心现前。’这句话如同六祖说的日月常明,被乌云覆盖一样。我们在理解时注意,不要不除迷误直接去找如来心。你此时的如来心就是迷误心,你怎么会找到如来心呢?那么如来心是永远清净的,还是能够被动摇而需要恢复呢?师傅在讲法的时候多次强调,我们修的是心体不动,不是去除它的作用心。如师傅说:‘歇心、放心、清心、不动心,以上说的是如来心。’(三经227页)又说:‘本体不动摇,正常照万物,即是观自在。’(讲功)等等。因此说明本体可以动摇,需要修持恢复。以上种种比喻和说明,都是为了阐明,我们的自性在应物时有所执着而不清净了,我们要恢复自性本来的清净,因此我们首先要破除我的自性现在就是至纯至净的思想。我们在修行中不可以人为地去寻找自性的清净,这就落在二念上了。因为你就是自性,根本不用找,你现在的心安定,自性就在恢复清净,你现在的心不安定,自性就不清净,只有通过智慧使这颗心安定下来,就是在回归自性,这样做,在达到高度不动心时,就可说找到了自性,也叫见性,其实也没有见什么,只是精神安定了而矣。离性也没真离性,只是精神不安定而矣。修心只是顺从自性自然清净的基本原则,所以要落在平常心上,因为平常心就是自性自然清净的体现,只是静的程度较低而矣。我们可以由低到高,彻底恢复自性纯至静。师傅一语中的的说:‘我们修心只是恢复,不是建立。’意思是说,我们要恢复自性清净,而不要建立一种自性清净。(3)六祖对见性的定义在坛经中,六祖对见性的定义都是建立在正常作用而不动心的基础上。如‘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意思是,心灵在应一切万事万物时,既不要执着,又不要逃避,才能恢复自性清净成就佛道。又比如:‘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意思是,心中长生智慧,破除烦恼欲望,使心灵保持自然平静,即是平常心正常应物不动摇,才能恢复自性。六祖大师又说:‘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意思是说,本体正常产生思想意识作用,但不因一切事物而动心,即可恢复真性的大自在。以上六祖对见性的定义,充分说明了一代佛祖千叮咛万嘱咐的一个道理,即在修心时,我们的心灵要正常作用,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愚迷,做到不动心,即是在恢复自性成就佛果。六祖对见性和无念的定义都是在正常作用之基础上谈的,没有正常作用就不要谈什么静和见性。因为自性正常作用才是自性自然的静,佛教称之为一;若人为断掉正常作用,直接体会自性之静,其实是断掉自性自然之静,佛教称之为二。2.见性及恢复纯至净自性(明心)(1)一与二及本体静与意识静的关系若想参透禅宗的见性法,就必须先明白一和二的关系以及本体静和意识静的关系。如此才可以了悟六祖的见性法及师傅的静功法。师傅说:‘静是静思的功夫,静思是你似乎已经忘记了你还有一个思想意识在活动。’(中华民族真气养生健身法)静是本体,思是作用,本体静可产生智慧的思想,智慧的思想证明我们的自性自然清净。说到自性清净,不要立刻认为它现在就是至纯至净的,就在我的心中藏着,找到它就可以了。这个自性清净,其清净的程度由低到高,都属于自性的清净。不错,自性彻底恢复时的确是至纯至净的,但我们在恢复自性纯至静的过程当中,只要保持平常心的静就可以了,其静也属于自性的自然之静,只是程度较低,应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静思是一体一用,本体清净产生智慧的作用,话虽如此,但此时静和慧的程度较低,一体加一用叫‘一’。为什么称其为一呢,首先本体和作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叫一。另外,当精神比较安定并且正常作用的时候,你没有被你所面对的世界而动摇,这个世界一切相对的概念和形式如善恶美丑好坏等等,你都能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又不会迷失到任何其中一端里去,同时你似乎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无分别的感受,因此叫‘一’。师傅也把这本体之用叫一念。一念从表面上看是在形容清净本体的智慧作用,其实也包含了清净的本体。因为没有清净本体哪来的智慧作用,因此师傅就把‘一’称之为本体静。不要把本体静一定理解成纯至静,只要符合‘一’的原则,程度由低到高都可称之为本体静。当然,这种本体静是相对的本体静,不是绝对的本体纯至静,我们在修行中需要用这种相对的本体静来破除意识静。另外,我们的本体静也是由低到高逐渐恢复的,所以我们强调相对的本体静。只有先认识它,才可以恢复绝对的本体静。因此,原则上把不动心叫做‘一’。历史上禅师们总是用‘一’来形容不动之心境。同时,‘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万物一体的意思,在我们高度不动心时,会有一种万物一体的感觉,你与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整体,但思想作用还有,只是变得更细微,你似乎察觉不到而矣,这正是师傅说的静思之意。特别注意本体静是有正常意识作用的。另外,千万不要把本体称之为一,而把作用称之为二,然后舍二而求一,将体用分家,这是正法之大忌。如果把本体称之为0,把作用称之为一,并强调本体和作用是一体,这样说也是可以的。而最好把本体和作用直接称之为‘一’,这样就不会使人产生错觉,把本体和作用分家了。何为‘二’,原则上动心即为‘二’。首先是对酒色财气的尘相执着为‘二’,为什么称其为‘二’呢,由于你已经动心了,你和这个世界对立了起来,因此是‘二’,又因为你只要动心就会落在相对的善恶两边,不行中道,所以叫‘二’。从心灵上说,心不动则万物一体,心一动则有相现前,你与相是两个,也由于这个原因称之为‘二’,但学佛之人都明此理,所以我们重点讲对法相执着的‘二’。当一个学佛者,对法相执着时,即对:自性、无念、清净、本体、无相、心经中无六根无六尘的境界等等,产生追求时,即用意断掉自性的正常作用而去体会以上种种法相境界时,称之为‘二’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二’呢?因为佛法讲的本体清净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师傅常说:‘人心本静,你入的什么静。’(讲功)六祖说:‘人性本静,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这里的妄想是指邪见,不是指正常的智慧作用。注意,这个本自具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本体纯至静的本自具足。它是指本体在正常作用时,由低到高的安定,都是心灵本体正常自然的本有的安定,因此叫它本自具足。相对的清净的本体和其正常的智慧作用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一‘,但我们在恢复自性清净的过程当中,其本体的清净和作用的智慧程度都较低。因此,执着法相者,首先觉得正常的作用把本体障蔽了,因此要除掉作用;其次又觉得现在静的程度较低,还不是本体,因为他们认为本体应是纯至静的,所以想找到更高程度的本体纯至静,于是就断掉平常心的作用去体会本体的纯至静。这样,就在我们本来自然的静上又加了一个人为的静,把自然之静障蔽了,这就是一上加一,就是‘二了。同时又在我们正常的智慧作用上,即一念之上加了一个求静的念,叫做二念,它把正常的作用断掉了,也叫二念断一念。在静上加静是在断一念作用的同时进行的,所以‘二’就是二念。由于加的是人为的二念静,所以师傅管它叫意识静。特别注意,意识静是断掉作用追求本体的静。禅师们管这种静叫做头上按头,骑马找马。师傅称这种有意的断念入静法,叫画蛇添足。一念之静就是本体静,即使静的程度不高,也是自性的自然之静,属于本体静,就是六祖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静,师傅说它虽是矿中金但也属于真金,只是还需要提纯,最终可以从低到高,恢复它本来的纯至静。二念之静是意识静,是假静,修它是在以砖磨镜,苦死无成。所以师傅说:‘谁断掉道心的正常工作,谁就是在行魔道。’(三经)又说:‘断念入静是练功之大忌。’同时叮咛我们:‘正常产生思想就是平静。’以上一和二的分析,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思想不一样。我们习惯的认为,断掉思想作用就剩下本体了,就是本体静。而师傅说:‘你把意识都断了,那你断意识的这个意识你还没断吧,它就是个大魔头,你已经落在魔头上了。’(98年北京讲功)因此断作用入本体的这种静是二念意识静不是本体静。我们认为有思想即是乱,本体不静了。首先,有时我们的思想的确会令我们的本体乱,但这是不理智的思想,因此我们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思想意识就是乱。而我们练的就是将不理智的思想变成理智的思想,理智的思想可以使本体恢复清净,同时本体的安定可以产生更理智的思想,二者是一个整体。所以当我们产生正常理性的思想时,就已落在本体静中了。因此师傅常说:‘我们正常处理家庭、社会、单位的事就是在修道呀。’因为你在这些时候始终处在本体静中,所以师傅才这样说。(2)坛经和师傅的见性思想在我们将‘一’和‘二’的关系分析清楚后,就可以进一步认识见性的道理了。首先我们要破除一种思想,只要断掉作用剩下本体,我就见性了的错误思想。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白,断掉了一念正常作用后,我们并没有见性,而是落在了二念这个不正常的作用上了,因此不要沾沾自喜地认为我跟六祖一样,终于见性了。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六祖的见性是不是符合‘一’的标准。五祖给六祖讲法,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师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