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战记——在中国发生的真实的战争桑岛节郎著在中国的华北——山东半岛上,从1942年到46年战败为止,作者一直都在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作战。依据作者自己记录下的详细的从军笔记,并结合从战友处获取的材料,从而拼凑出来一副包括充满希望的出征、新兵欺凌、游击战、强行抓捕中国人、拷问俘虏、屠杀等场面的“真正的战争”景象。华北战记目录第一章昭和十七年(1942年)离开家乡…………………………9在宇都宫入营……………………12奔赴华北战场……………………17独立混成第五旅团………………25从青岛到芝罘(zhīfú)…………27山东省招远………………………31遣唐使的战场……………………34八路军……………………………37被高度分散配置的中队…………41开始教育…………………………46胡乱开手枪的一等兵……………61屠杀俘虏…………………………64《战阵训》和《军人勅谕》……64突击中队…………………………75卫生兵教育………………………81回归中队…………………………87初次上阵…………………………99不拿一针一线的八路军…………107被敌人包围的十三人……………115军纪涣散…………………………118馆陶事件…………………………123如坐针毡的每一天………………128柳林庄之战………………………132第三次鲁东作战…………………134被强制带走的中国人……………139与当地人接触……………………144八路军的反攻……………………147第二章昭和十八年(1943年)跳井的间谍………………………151齐山之战…………………………155八路军俘虏的牺牲日……………164屠杀密探…………………………168被送回来的军曹…………………172吉山讨伐队的编制………………174出发上路去招远县………………180三光作战…………………………184爆破望楼…………………………192移驻塞里…………………………198地雷战……………………………202建设兵营…………………………208袭击汽车…………………………213进驻古城苗家及三渡河之战……219决死出行…………………………222古城苗家分遣队…………………229日本人反战同盟…………………234女人和士兵………………………244再次发病…………………………254第三章昭和十九年(1944年)焦头烂的的北支派遣军…………261塞里周边的围剿…………………268编制骑马小分队…………………279犯上事件…………………………282青岛——烟台公路破坏…………290被逐个吃掉………………………296小石中队的编制…………………299张画山头之战……………………303前线逃亡…………………………307栖霞撤退…………………………313第四章昭和二十年(1945年)孤立无援的围城生活……………323押车任务…………………………328独立警备步兵第六十四大队……339悲痛的叫喊………………………346张家姜家之战……………………351弱小的守备队……………………358从招远撤退………………………360龙口之战…………………………370第三中队逃脱……………………375龙口居民的灾难…………………378逃出龙口…………………………383沿着胶济线向西走………………387被俘的二等兵T君………………398从坊子到丈岭……………………403复原………………………………409后记………………………………425华北战记在中国发生的真实的战争第一章昭和十七年(1942年)离开家乡昭和十七年二月九日早七点,茨城县西茨城郡宍户町(现友部町)南小泉的一处由神社镇守的森林边,汇集了约百来个村民。他们是来开壮行会的,为的是庆祝我明天出发到枥木县宇都宫东部的第三十六部队参军。那时候兵役是国民的义务,当兵不仅对个人来说,而且对每个家庭以及当地人来说都是一种荣耀。所以日本上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风气,无论村庄还是城镇都要举办壮行会。在我村子里组织举行壮行会的是青年会,并请会长带头给我致词送别。受到这番待遇,我面对这一小块挤满了村民的会场用尽全力表达谢意:“……面对这史无前例的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认为作为一名国家的军人,奔赴北支(华北)战场是每个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后来才听说,当时村子里的人都在下面小声议论:“唉,家里只剩下婆婆、小弟、小妹真是可怜见……”我十四岁丧父,两年前,十八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家里只有八十八岁的老祖母与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相依为命,所以才会招致村民的同情。可我自己却丝毫没觉得有什么好牵挂的。正如致辞中形容的那样,我正沉醉于日本男儿的荣誉光环里,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时我刚满二十岁零七个月。经过征兵体检后又过了三个月,昭和十六年九月中旬,宍户町村公所负责征兵的人送给我一张《现役兵证书》。这是一张小纸片,上面写明入伍的部队名称和驻地及年月日,如果要外派的话还得写上目的地。我的目的地写的是“北支”,后面还跟了个小括号注明(19要员)。当我一看到“北支”两字,脸上立刻笑开了花:“能上前线啦!”虽然上战场有可能会被打死,但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军国少年,到了青年期当兵打仗的念头却依旧丝毫没有变化,满脑子只希望能快点去前线拿起钢枪打上几下。而这个梦想此刻正逐渐变成现实。当时城镇乡村里到处都充斥着从中国前线返回的老兵。那些刚年龄满二十岁正好符合征兵体检要求的小青年们经常能从这些退役兵口中打听到战场上的故事。内容大多是些“斩杀中国人”啦“强奸女人”啦一类的大话,但年轻人们听了却会产生诸如“打仗还挺好玩的”“我也想去打仗”的念头。而且当时日本人都把中国人蔑称为“清国奴”,从头到尾都瞧不起,所以整天只想着上前线上前线,也没觉得有什么可怕。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根本没想过留在家里的祖母和弟妹会怎么样,只为自己能上前线而感到高兴。但这些也并不仅仅出于好奇心和好战,事实上也有出于深藏心底里的“尽忠报国”思想在起作用。虬山延绵无尽远,乱云相勾到天边;赳赳男儿岂行止,昂首阔步踏歌去。入伍前我最喜欢看文部省教学局出版,由志田信义主编的书——《幕末勤王歌人集》(内阁印刷局发行);上面刊载了很多与倾洒热血的年轻勤王志士们曾咏过歌赋一样风格的歌词,常一个人看得津津有味。前文那首歌在出发前天晚上,还躺在地上唱了一遍。感觉有种悲壮的气氛,让人燃气一股以死报国的气概来,不由使自己陷入了甜美的自我陶醉之中。那时候日本自昭和十二年七月七日以来,与中国已进行了5年漫长的战争。到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跟进一步和英美展开了角逐(太平洋战争)。对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突袭,在马来海战中击沉英军两大主力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同时展开对香港的进攻。马尼拉也被攻下,新加坡形势也是触手可得,日本军国主义气焰最为高涨。无论政府、军部还是国民都陷入了连战连胜的狂热,我也沉醉在这股讴歌战争的狂潮之中。除我以外,从宍户町过来参军的老乡还有十二人,大家都是小学同年,所以互相都很融洽。当时包括我在内有八人从宍户车站出发,剩下五人则从隔壁友部车站出发坐火车前往宇都宫。宍户站号称水户线最小的车站,为了给我们八个人送别,汇聚过来的人都把这站前面给占满了,一时间熙熙攘攘。“万岁!万岁!”呼喊声响彻天边,真可谓人声鼎沸。在宇都宫入营宇都宫的大街上挤满了丁壮,他们和我一样安排在二月十日入伍。我们这些从宍户町过来的应征人员被安排住宿在法院前大街上的一家叫八幡館的旅馆里。于是我就和另外三名应征入伍的人商量说:“北支战场风险颇大,说不定小命就会丢在那边。为了此生不留遗憾,我们去中河原逛上一逛如何。”对方听了便立刻出发。中河原胡同在宇都宫是出了名的私娼胡同(红灯区),甚至连茨城都所有耳闻。这次我们村一下过来了十三人,所以自我感觉就开始有些得意忘形。记得前一年过来参军的人都得有一名近亲陪同送行,但到了昭和十七年这条规定就被废止了;现在大家都是独身一人,行动起来也很方便。“要是染上脏病就麻烦了,大家一定要带好套子(避孕套)再过去。”我们一边互相提醒,一边进入娼馆。如果感染淋病的话,只须两三天就会发病。要真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自认倒霉,到时候部队大笔一挥来个“即日退回”;那就等于给当初特地特地为我们高声欢送的人们脸上抹黑,接下来的日子恐怕只能在所有人的嘲笑和羞辱中度过了。我后来才认识到当初居然是冒了这么大个风险出去寻欢的,连自己都吓了一跳。只能感到那时候真是“少年轻狂”啊。第二天二月十日,我和其他一千多名壮小伙子一起精神抖擞地跨过东部第三十六部队的营门,以步兵第六十六连队的补充队员的身份入了伍,浑然不觉冬日阳光下寒冷的朔风。营房里挤得就跟罐头一样,连床位都给拆了个干净,换作在土质地面盖上芦苇杆,再铺上一条毛毯就当成卧铺供人起居。没有一个老兵,只有班长江里川军曹及班副上等兵黑崎和池田三人共同照应我们,一直到出发前往华北。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陆军纷纷被派往满洲、中国、南方地区,一共动员了两百万以上的兵力,其后的补充兵员也被接连不断地派送出去。但具体操作时并不是直接派遣驻地部队,而是先让新兵进入日本国内的部队后再往外派发。昭和十六年经过征兵体检的现役士兵最早入营日期是在当年十二月一日,之后的人则分别在十五日、第二年一月十日及二十日入营,然后再被送往前线部队。我是在一月十日入的营,正好赶上“内地教育”即头年新兵培训。甚至还偶然碰上以前一起的小学同年级的同学。听说他结束培训后就会被派往东部位于苏满边境线的珲春部队。入营时上面会下发以下装备:战斗帽、冬季上装下围和外套、里衣、内裤、绑腿、三八式步枪、刺刀、弹药盒、杂物袋、水壶、武器保养袋等等。这些都属于单兵装备。三八式步枪是明治三是八年(1905年)定型的产品,在枪膛上方刻有菊花纹章。当这支步枪分发给我时,江里川军曹提醒道:“这支步枪是天花陛下亲自赐予的物品,决不允许随意对待。”步枪就是士兵的生命,哪怕丢掉一只胳膊,卸掉一条大腿,也绝不能把它丢掉。我当时所属的中队只介绍说是“第一中队”,其他什么都没说明。宍户町这次共有十三人入营,其中有十名被分配进这个第一中队,至于另三个人被分去哪个中队谁都不知道,甚至直到复原也没能弄明白。第一中队的新兵共计六十九人,除了一个群马县的外,其他都是茨城县人。其中有很多和我一样都来自西茨城郡。入营后过了两三天,大家就都混熟了;从哪个县哪个乡来的,哪个是干部候补志愿兵,哪个是下士官志愿兵,全都摸得清清楚楚。干部候补生一般简称为“干候”。他们都具有中等学校(按旧制的中学、商业、工业、农业等各类学校的总称,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以上的学历,且就学期间曾接受过现役将校的军事训练,所以能被无条件地授予干候考试资格;他们入伍后通过选拔考试被分为甲种和乙种两类。甲种干部候补生(甲干)入伍后过两年就能升任少尉,而乙种干部候补生(乙干)在当上伍长前和甲干晋升速度一样,但到了第二年就止步于军曹。不过与之相比,同期入伍的普通士兵过了两年顶多也就是个一等兵或上等兵,所以说干候都是些精英分子。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陆军的军衔,从下往上分别是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伍长,接着是下士官军曹、曹长。再上去就是准尉或准士官,再往上就属于将校级军官,尉官包括少尉、中尉、大尉,佐官包括少佐、中佐、大佐,将官有少将、中将、大将。第一中队的新兵共计六十九名,干候志愿兵有八人,大学生一人,师范学校(相当于现在公立大学的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人,其他都是中等学校毕业。下士官志愿兵有六名,其中卫生兵下士官和经技下士官(以前称作缝工下士官,负责在大队总部以上级别的单位里与被服相关的业务)各一名。另外还有宪兵志愿兵一名。此外,在这六十九人中还有四名未达到征兵体检适龄(20岁)的十八岁志愿兵。他们被戏称为“主动过来找死的傻鸟。”,还真是多奇志啊。我入营第二天,即二月十一日,换做现在就是“建国纪念日”,但当时称为纪元节(根据日本书纪中神武天皇即位之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废除,其后改为日本建国纪念日。——百度)。估计也有庆祝新兵入营的意思在里面,那天午饭居然赏了顿赤饭(赤豆糯米饭。一般在过年过节、孩子毕业升学生日等喜庆日子时才做。——百度)还有带头尾的鱼。日本内地部队的餐食一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