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夫卡《城堡》主题多重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解读卡夫卡《城堡》主题的多重性摘要: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这位欧洲文坛的怪杰,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并且世人对他的研究还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卡夫卡学。本文试图通过评述前人对卡夫卡小说《城堡》在主题方面的种种解释,来多角度地探索卡夫卡作品主题的复杂性及多重性,探索卡夫卡作品中真实性与荒诞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感悟作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理,从而更加准确而全面地领略这位“作家的作家”其作品的真正伟大和高明之处。关键词:卡夫卡《城堡》主题的多重性一、宗教角度的解读卡夫卡生前的好友马克斯·布洛德试图通过宗教的角度阐释“城堡”的意义。他在小说第一版的后记中说:“‘城堡’正是神学家称之为‘仁慈’的东西,是神对人(即村子)的命运的摆布,是各种偶然事件、神秘莫测的决定、天赋和损害的效力,是无法得到和无法争取到的东西,它凌驾于所有人的生命之上。”其实恰好相反,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上帝的冷漠和残酷,因为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城堡”、“法庭”、“父亲”分别执行了上帝的职能。上帝拒绝了k接近他的要求,因为上帝是独一无二而且神秘莫测的。如果允许别人接近甚至进入上帝的内心,上帝的权威将不复存在。但人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上帝活着,谁也没有见到他的模样,假如上帝死了,那不是人人都可以冒充上帝了吗?这种哲学意义上的终极追问最终证明了通过宗教来解读艺术的荒唐。马克斯·布洛德通过自己的宗教观念来解读卡夫卡,这种解读方式符合西方人的神学思维,并且影响深远,但是这一说法将卡夫卡大大地简单化了,布洛德把卡夫卡理解为一个保守的思想家,他号召人们回归陈旧的宗教真理,以便和现实世界作坚决的反抗。同时表明人世间的一切行为都难以抵挡宗教的安排,人类虽然表面上拥有合理的权利,但是却常常由于不合理的原因遭到不合理的安排。这无疑忽视了小说中主人公k积极的进取心和与命运斗争的积极性。可以说,布洛德用自己的方式遮盖了卡夫卡。二、政治意义的解读还有一种解释把《城堡》视为官僚体制的象征,认为“城堡”就是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奥匈帝国的代表。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解读,这种说法曾经在中国非常流行。把“城堡”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缩影”。诚然,在小说中曾多次描写了城堡管理机构的复杂,k一心想接触城堡的主人——伯爵,而在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后,迎接他的总是邮差、秘书、助手之类的闲杂人等,“橱柜里塞满了文件”,“各种文件铺满了半个房间”,村长手里仿佛有着永远也办不完的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k也没有能够见到伯爵的人影,这一切无疑说明了城堡行政机构的复杂和办事效率的低下。但是美国学者索克尔明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只要人们对《城堡》进行细读,就会发现k并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受害者,恰恰是他首先谎称自己是城堡请来的土地测量员,是他自己先对城堡提出挑战的。主人公k一走进村子的那一刻就对城堡充满了主动挑战。另外,城堡在任何时候也没有对k提出任何指责和不满,相反,在k还没有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受到了城堡官员卡拉姆写来的表扬信(尽管k后来知道这些信其实很早以前就写好了,而且并不是真正写给他的)。或许,荒谬性中隐喻的东西才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甚至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城堡》在许多章节中都对官僚体制进行了无情地嘲讽,但是,这只是作家文本的一个附属产品,并不能代表《城堡》主题的全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创造,如果忽略《城堡》的寓言性,而把作品直接与现实等同起来,必将缩小作品的真实内涵。三、弗洛伊德学说角度的解读还有人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卡夫卡。这些评论家们将卡夫卡视为弗洛伊德学说的病案例证,认为卡夫卡的创作都是一些密码,都是作家本人一种病态的发泄,只有通过弗洛伊德式的钥匙才能破解这些密码。作家自己曾说:“把我整个惶恐不安的心情全部写出来,并且像它从我的内心深处出来那样,把它写进纸的深处去;或者把它这样写下来,把所写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引进我的内心里去”。卡夫卡创作的大部分小说都不愿意发表,甚至不愿意给人看,而且在他的遗嘱中要求朋友布洛德将他的所有作品全部烧毁。如此看来卡夫卡的作品更像是他的私人信件,甚至是自己写给自己的独白信,他写作的目的是求得别人对他的理解。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成为他发泄内心痛苦和忧郁的途径,卡夫卡的小说充满了自传性。可以肯定的是卡夫卡的创作必然与其个人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我们可以认为作家的个人生活与艺术实践是彼此不分而融为一体的。但是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家及其作品,甚至将作家的创作理解为病态的隐喻或者是自我安慰,这无疑是将卡夫卡的创作远远地抛在了文学的范畴以外,忽视了文本的艺术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内涵。四、爱情角度的解读作家残雪曾经对“城堡”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自从有了城堡的存在,现实中的爱己变得何等的艰难,甚至不可能,而在这样的处境中仍然要爱的人,该具有什么样的强大的冲动。”在作家残雪的无意倡导下一些批评者居然把“城堡”解释为象征着一种不可企及的目标——爱情。在《城堡》整部作品中任何寓言的背后都是指向最终的主题——爱情。k和弗丽达的爱情在整个故事中,一直被克拉姆暧昧的意志笼罩着,像是被一团乌云紧紧遮住,不得解脱。最终,主人公k绝望地离开。爱情的缥缈带给人们的绝望确实是《城堡》所要传达的情绪之一,但是爱情本身并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如果这部小说的主题单单是爱情,那也就不会有卡夫卡作品的独特性和难以替代性了。人们总是渴望从一个确切的意象出发去寻找统率全篇的主题,本来是想寻找迷宫的出口,却无心中为自己造了一个更大的迷宫。也许,卡夫卡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他总能让读者望而生畏,却又不知疲倦地追求和探索,但是永远难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关于《城堡》的主题真是五花八门,除上述几种之外,还有“父子冲突说”、“艺术与实践矛盾说”、“存在主义说”、“自传说”等等,在此不一一枚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几种对《城堡》主题的分析,有其合理的依据,也同样存在着偏颇和误解。但是他们恰恰说明了,卡夫卡这位“作家的作家”,其作品的主题的丰富性及其内容的复杂性。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