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声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3.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速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5.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粗细及松紧程度有关。6.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7.声音的品质叫音色,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8.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9.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对听觉和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10.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1.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二、光学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注意:月亮不是光源)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3.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4.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光射到平滑表面所发生的反射,而漫反射是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这两类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把反射面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简记为“等距、等大、对称、虚像”)。7.实像和虚像: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虚像。(实际光线相交成的像是实像,否则为虚像)8.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光的折射规律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9.透镜的种类及相关名词:(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①光心O:透镜的中心;②主光轴:通过光心O和球面球心C的直线;③焦点F: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④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10.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11.判断凸、凹透镜的方法:如果折射光线比原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即“会聚”),那么该透镜应是凸透镜;如果折射光线比原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即“发散”),那么该透镜应是凹透镜。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2)“三心等高”: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物距和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v)。(4)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物距(u)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幻灯机或投影仪u=f不成像制作平行光源uf正立放大虚像|v|u放大镜(5)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①一倍焦距分虚实(uf成虚像、uf成实像、u=f不成像);②二倍焦距分大小(u2f成放大的像、u=2f成等大的像、u2f成缩小的像);③凡实像必倒立且物像异侧,凡虚像必正立且物像同侧;④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13.眼睛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1)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近视眼:①形成原因: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②矫正方法:戴凹透镜。(3)老花眼(远视眼):①形成原因:晶状体太平,折光能力太弱,使像成在视网膜后方。②矫正方法:戴凸透镜。14.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三、热与能1.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标:①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②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2.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使用:①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3)体温计:①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②体温计的特殊构成: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3.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吸放热情况: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4)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4.熔化和凝固(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2)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3)熔化图像与凝固图像5.升华和凝华(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特点:升华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钨。(2)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特点:凝华要放热;易凝华的物质有:水蒸气、碘蒸气、钨蒸气。6.物态变化总结:7.一些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8.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9.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④状态。(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10.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①热传递是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③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3)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11.热值(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单位:J/kg(3)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4)公式:Q=mq12.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4)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5)公式:Q=cm△t13.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要完成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14.能源(1)按“能源的来源”分类(是否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①一次能源(直接):风能、太阳能、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②二次能源(间接):电能、柴油、煤油、汽油、酒精等。(2)按“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类(能否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①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②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等。15.核能(1)核裂变: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如:核电站、原子弹。(2)核聚变:在超高温条件下,将两种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如:太阳内部释放能量、氢弹。16.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四、力与运动1.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国际单位:千克(kg)1t=1000kg;1kg=1000g;1g=1000mg(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托盘天平。(4)说明: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2.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ρ=m/v(3)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1g/cm3=103kg/m3(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温度、压强)变化而变化。3.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5)实验室中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4.重力(1)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G=mg(g=9.8N/kg)(4)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5.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2)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5)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变光滑;③变滑动为滚动。6.杠杆(1)定义: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