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精要,认识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建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中国行政史的发展轨迹和基本向度。二、课程内容(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建树。(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形成“重治道而轻政道”和“重人治而轻法治”的传统。“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引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掌握中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差异,认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分析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二、课程内容(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四个特点:神权政治色彩浓重;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的“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差异。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与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不同。(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两大矛盾。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保持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因素。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夏商周三代在行政管理上的共性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行政决策和联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世卿世禄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母系氏族公社的组织原则。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二节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一)夏朝君主制政体的形成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夏朝中央政府的设置和建立方式。夏朝中央朝廷在组织形式上的特点。(二)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王子王位继承制的确立及其意义。商朝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三)西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西周时期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西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第三节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一)夏朝地方行政体制夏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基础。夏朝地方诸侯的相对独立性。(二)商朝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的统治方法和姐织形式。内外服制对稳定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三)西周地方行政体制西周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发展。西周的分封制。宗法、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关系。乡遂管理体制的内容。第四节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一)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夏商周行政体制对王权的束缚及其表现形式。王权专制程度的逐渐提高。(二)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纵向行政决策的特点及其沟通方式。横向决策的沟通方式。(三)西周的行政文书西周行政文书的形式。(四)西周的行政执行西周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西周行政执行的信息反馈机制。(五)西周的行政监督西周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方式。第五节夏商周的官员管理(一)官员的选拔世卿世禄制及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方式。(二)官员的管理机构西周中期人事官员的出现。(三)官员的爵制夏、商的爵制及其特点。西周的爵制。(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世禄制。年老致仕制度。养老制度。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一)大国争霸直接导致等级君主制的解体(二)强卿专制促使中央集权体制雏型的出现(三)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⑵禅让制度。(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三)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1.识记:(1)内外服制。(2)分封制度。(3)乡遂管理体制。2.理解;(1)夏朝地方诸侯的独立性。(2)商朝内外服管理方式的差异。(3)周朝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发展。3.应用:分析分封制度与宗法、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四)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1.识记:(1)周朝行政决策的两种形式及行政联络的方式。(2)周朝行政文书的名称和作用。2.理解:(1)周朝时期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2)周朝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运作方式。3.应用:分析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五)夏商周的人事管理1.识记:(1)周朝人事官员名称和爵制。(2)退休制度。(3)养老制度。2.理解:夏商周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3.应用: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六)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1.理解:(1)了解强卿专制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2.应用:分析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原因。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分析秦汉体制对后世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分析中央行政体制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认识皇帝在决策中的地位’了解秦汉官员管理中出现的新举措。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皇帝制度皇帝独揽国家大权原则的确立。皇权的内容。(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独相制时期的丞相权力以及皇权和相权的划分。中外朝制对丞相权力的削夺。三公宰相制对相权的分割。尚书机构的成立。领或录尚书事制度的出现。(三)列卿列卿的设置、职责及其隶属关系。(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相府诸曹机构和人员设置。相府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体制的差别。尚书台诸曹与相府诸曹、隋唐六部的异同。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州州的设置沿革。州权的上升和国家行政中心的下移。(二)郡县制度与王国列侯制郡的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郡守权力的内容。秦汉的京畿管理体制。县的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西汉初年王国体制的特殊性。基层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情况。(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秦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四种管理方式。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秦汉政府的行政决策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各种会议制度的运行情况。(二)秦汉政府的行政执行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灵活性。地方政府的行政处置权和自由裁量权。圣旨的种类及其下达程序。(三)秦汉政府的行政监督监察权和行政权的分离过程。御史中丞监察百官的方式。十三部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丞相府司直的监察职责。郡对县、县对乡的监察。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一)官员的选拔秦朝的选官标准。汉朝的选官方式。(二)官员的任用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三)官员的考核官员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奖罚。(四)官员的待遇爵禄制度和休致制度的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一)中枢体制1.识记:(1)皇权和相权的内容。(2)三公宰相制。2.理解:(1)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2)实行中外朝制的目的。(3)领或录尚书事制的作用。3.应用:(1)综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析三公宰相制与丞相制的不同。(二)中央职能机构1.识记:(1)列卿名称及职责。(2)相府诸曹的设置。(3)尚书台诸曹的设置。2.理解:(1)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分工的差异。(2)尚书台分曹理事制度与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的异同。3.应用:列卿制度如何促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三)地方行政体制1.识记:(1)郡守的职权。(2)县令的职掌。(3)郡县长官的两类属官。(4)郡府、县廷的分曹理事制度。(5)乡官的设置和职能。2.理解:(1)秦汉京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2)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3.应用:(1)概述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的过程。(2)分析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四)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识记:(1)会议制度的内容。(2)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3)秦及汉初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其主要属官。(4)中央对地方监察的两个系统和地方两级监察。2.理解:(1)皇帝获取决策信息的途径。(2)各级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政处置权。(3)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4)丞相府司直与御史中丞在行政监察中的分工。3.应用:(1)分析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2)概述行政权与监察权相互分离的过程。(五)行政官员管理1.识记:(1)任子、訾选、察举、征辟、博士弟子等选官方式。(2)汉朝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3)两种考核方式。2.理解:察举制与后世科举制的不同。3.应用:分析察举制度的弊端。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掌握这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分析行政决策中形成两种决策方式的原因,掌握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新变化。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三公列卿体制的逐步解体三公官职位的完全荣誉化。九卿地位的下降。九卿职能的事务化。(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尚书台的正式独立。尚书机构的内部组织。尚书列曹地位的提高。中书省对国家机要大权的控制。中书省机构的设置。门下机构的定型及其职权。侍中省的设置。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混乱。各种州上机构的设置。县级行政管理的强化。(二)军政一体化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区的军政一体化管理。军镇的完全军事化管理。(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西晋的分封及王国制度。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作用。左郡县的设置及其治理方式。(四)基层行政组织南方政权的乡里制度和庄园制。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行政决策权臣擅政的决策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及其程序。(二)行政执行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权力。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务过程中的自主权及其利弊。(三)行政监督御史台的完全独立。御史台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责。典签的设置。监察制度的进步。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一)官员的录用和考核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影响。考核制度的涣散及其原因。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二)官员的待遇官员俸禄的构成。休假制度和退休制度。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1.识记:(1)尚书机构的内部组织。(2)中书省主要职官及其变化。(3)侍中省职官及其职杈。2.理解:(1)三公官职务荣誉化的必然性。(2)三省权力的上升趋势。3.应用: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