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地方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虚设)九卿皇帝郡(郡守)县(县令)乡里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汉代内朝外朝制——分割决策权皇帝外朝内朝三公九卿丞相(行政)太尉(军政)御史大夫(监察、副相)尚书令侍中常侍2、隋唐三省六部制——决策权与行政权完全分开皇帝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政事堂3、宋朝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分割皇帝中书省(行政)4、元代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军政)宣政院(宗教事务)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本课重点:明朝内阁制的建立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3.本课难点:明朝内阁制的设立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在联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前提:废除丞相制(原因、影响)原因沿革太祖:奠基成祖:确立宣宗:发展神宗:鼎峰评价:实质、影响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背景设置:时间、成员职责影响康熙帝雍正帝过程皇太极特点材料一: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大乱”。──《明太祖实录》卷59材料三:“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史纪事本末》根据以上材料,请思考: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的直接原因和历史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胡惟庸案大捕杀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一)前提: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2)历史原因——(1)直接原因——(3)根本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相权过大,威胁皇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秦朝官制2.宰相制的废除产生响的影响(1)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2)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二)原因: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时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三)沿革名称职权特点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设立内阁参与君国大事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大权尽归内阁”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X(时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地位上升情况)O明内阁地位演变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票拟就是阁臣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皇帝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课堂设问批红(1)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2)皇权专制得到加强,内阁成为君权的附庸;(3)形成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4)大臣因循苟且,不思进取;(5)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战争,加速了政权的灭亡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从君臣关系的变化中,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趋于强化图说历史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由他的干儿子担任。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代特务统治——厂卫制度魏忠贤议一议:“部权尽归内阁”“部权尽归宰相”阅读以下材料和书本13-14页,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回答问题: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张居正……死后,满门查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威震一时的首辅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内阁相同(相似)不同职权任免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一级决策者非法定,咨询机构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延伸: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了解一下)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一).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互相制约集权于帝皇权扩大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皇权受限皇权扩大皇权顶峰(二)军机处的设立过程简图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军机处特点:简、速、密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结合三个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左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左图:军机处的位置“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办公室和办公大臣”雍正军机处a.设置时间、起因、成员b.特点:简、精、速、密c.职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隆宗门内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跪受笔录,承旨遵办二.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1)背景(2)过程(3)起因(4时间(5)特点(6职责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常设机构)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简、精、速、密皇太极康熙帝雍正帝(7).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迅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课堂设问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密折出现前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上一级地方(或中央)官员皇帝密折出现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地方官员皇帝地方官员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延伸:地方设密折制(雍正)设问: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1)积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2)消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背景措施对西藏对蒙古对东北对西藏疆域明朝清朝对新疆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一)背景: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1.明朝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的?(1)蒙古地区:蒙古地区部落受到明朝的封号;(2)在东北,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3)西藏设立僧官制度,修通四川到西藏的驿道(二)、措施2.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1)对西藏:册封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册封;驻藏大臣的设立共同管理西藏(2)对新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三).清朝的疆域成为亚洲东北最大的国家: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包括南沙诸岛。这么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壮、回等50多个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外兴安岭、库页岛西伯利亚葱岭南海诸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太平洋喜马拉雅山汉族满族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西南各族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1个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伊犁西藏青海理藩院吉林黑龙江盛京明明成祖确立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制度制度的创立明宣宗后内阁有权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时设立清初限制了皇权康熙时、内阁、三足鼎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宰相内阁明太祖内阁票拟南书房军机处本课小结君主专制强化朝代中央地方夏商周秦朝两汉隋唐道制度宋路制度元明省府县清省道府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东汉设尚书台三省六部郡国并行制一参二府三司一省二院行省制设立军机处、密折制废宰相制度、设内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发展趋势形成发展顶峰衰落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过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秦西汉隋唐宋元明清皇帝中央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内朝外朝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副相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地方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上设州道府县路州县行省制度省府县省道府县加强边疆地区控制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文明时代出现王权(禅让制),——夏商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书省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