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吕彦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之吕彦直土建学院15级建筑班曲涛•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吕彦直人物生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天津。•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1925年9月,他以简朴、庄重的钟形图案(指陵园总体),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一逾群雄,荣获首奖。•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从此蜚声海内外。•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肝癌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代表建筑一南京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外形似“自由钟”,暗含孙中山先生警示后人之意。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墓葬依山为陵的理念,且具有中西结合的设计特点。以祭祀活动的公共性,取代了皇帝祭祀活动的私人性。他们来过中山陵中山陵在某种意义上绝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在建造中山陵时,吕彦直曾说: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二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海内外人士曾誉为岭南最著名之建筑。为宫殿式建筑。顶盖蓝色琉璃瓦,地面至屋顶高41米,长、宽各71米,面积为8700平方米全部采用悬臂式钢屋架,由跨度约30米的4个三角形桁架成45°相交,构成八角形攒尖屋顶。蓝、白、红为主色调,象征孙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堂内不见一柱,是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有11个出口,可以迅速疏散人群,人性化的设计。•在建造广州中山纪念堂时,吕彦直曾说:中国之建筑式,因于其体式之单纯,布置之均整,常具一种庄严之气韵,故中国之建筑式,为重要之国粹,有保存发展之必要。吕彦直的设计思想•他的设计是由崇尚欧化的风气中回到民族形式的表现。•吕彦直学贯中西,采取“以中为主,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为本,结合西方建筑文化,现代科技、材料等,把它们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中山陵形象。•吕彦直所表现的建筑理念、娴熟设计技巧,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对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谢谢观看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