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背诵、默写。蝉作者简介•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能文辞,工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与欧阳修、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头部的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纯净的露水接连不断的蝉鸣声凭借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蝉》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写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身居高位,踌躇满志者的形象。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有志难伸,有冤难诉者的悲叹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由于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颇有生生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唐人咏蝉三绝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者的形象•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同为咏蝉,同样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却呈现出如此殊异的面貌,构成了如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以上三篇,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