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辛冲二中梅爱珍一、对复习课的认识:对于复习课,我认为可理解为“第二次”学习,复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复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复习是为了巩固记忆;第二,复习是为了补救,补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且对于待进生来说,可以缩短所掌握知识与理解标准的差距;第三,复习是为了深化,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出纵向看发展,横向看联系的目的。二、复习内容分析:本课复习内容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复习时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我将采取用表格的方式,使四次探索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复习目标:结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该课复习内容都属于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比较,明确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四、复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四次探索过程中的基本知识难道: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五、复习过程:2为了有效地达到复习目的,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1、知识回顾,整体感知回顾上节课复习内容,知道了列强一步步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引出并告知学生要复习的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2、自主构建,形成体系学生浏览课本,教师规定所看范围。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的时间、背景、口号、代表人、思想主张、目的、内容、发展、结果及影响等信息,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师准备发表格(打印好,部分空已经给出答案)。学生可以讨论填表格。每组派一个学生说明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带着学生重温基本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重点讲述四件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对其作用加以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即: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3、拓展延伸,纵横联系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就是学习西方科技→制度→思想的一个过程,但最终都是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又通过哪些历史事件完成了近代化过程的,它们是如何成功的,从而分析得出中国艰辛探索的失败原因。由此可以横向联系到前面学过的世界史知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自富求强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解放3工业革命。从中可以得知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是:思想解放→创立新制度→发展科技。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对比西方国家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将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在一起,纵横对比,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看问题,避免学生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两相分割,油水分成(这是学生的通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掌握历史最基本的线索和最基本的框架,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附图:西方国家(成功经验)中国(失败教训)通过以上图表对比,明确西方的近代化进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是在落后西方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每一步进行得都非常艰难,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原因一是来自本国的阻力,中国的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顽固势力太过强大;另外来自外来阻力,此时列强入侵,帝国主义国家不想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想把中国变成它们永远的殖民地。)4、情景演练,链接中考让学生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一段话,然后结合所复习内容,解决问题。材料:近50年来,中国人逐渐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了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问题:面临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挑战,近代中国人在经历多次失败与屈辱后,开始反思,向西方学习,材料中“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思想运动工业革命器物(技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制度器物(技术)新文化运动思想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4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之后,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5、课堂小结,升华情感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请写下来。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他们那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前赴后继,不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天动地,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熠熠生辉。他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终于,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的民族复兴之路: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复习《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道路》做好铺垫)六、教学反思复习课是以知识系统化和拓展能力为宗旨,师生共同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历史能力的升华。若是教师再次把所学过的知识像“炒冷饭”再现给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听课会索然无味,达不到复习的效果,也白白浪费了时间。历史复习课的内容多,时间少,为此,教师必须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即由厚变薄,能巧妙地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清晰地将历史发展脉络呈现出来,就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另外,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历史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历史知识中的共性问题,抓住异同点,使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