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实施[摘要]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它以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为主要研究内容,用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学科,为医生提供了医疗行为准则,减少了医疗冲突、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因此,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培养和提商医学道德水平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教育者应着重培养医学生医德水平。[关键词]医学伦理学;医德培养;实施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以下四种医德关系:①医务人员与病人(包括病人的家属)的关系;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见,医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医生素质的高低。1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要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纠纷日趋增多……以北京市为例,2003年约发生医疗纠纷5000件,2004年约8000件,同比增长60%(摘自融医,医观天下网,《可怕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数据》)。由此可见,强调医学伦理学教育有重要意义: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体现;是避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医德教育的内涵医德教育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医德品质的过程,即通过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确立医德信念,其目的就是使医务人员把医德要求转化为稳定的医德行为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医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医德教育的归宿。3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实施3.1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查阅医学伦理学相关文献,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方面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专业课程《医学伦理学》使医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医德知识教育;二是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接受临床带教老师的盲传身教;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例如无偿献血活动、社区健康宣教活动及义务就诊等活动,从而对医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3.2医学生医德培养妁实施途径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专业课程,实施医德培养的途径主要从教学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及后期职业道德教育(临床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3.2.1从教学方面实施医学生医德培养医学伦理学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1980年之后才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部分内容。同时,由于内容生涩、抽象和理论性强,医学生对该课程往往持有不重视的态度,上课迟到、缺勤、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教学管理方面改革便成为医德教育实施是否有效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首先要激发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上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引用生活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维:如各种医疗纠纷案(例:2005年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穿插传统美德故事:如杏林春暖。3.2.2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医学生医德培养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一、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医德培养可以从医学词句宣传牌、希波克拉底誓词,历代医学家塑像等下手,这样既可美化校园,又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医德培养可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如我校校风建设上有校训(如修身至善、笃学弘医)、校歌等;教风上在各个学科上开展职业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欲为良医,先为好人”的道理;学校人际关系上可邀请一些医院先进工作者、知名教授为学生做有关人生理想信念的演讲报告或讲座,使学生从中受益。三、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要求学生严格律己,树立先做人再成才观念。同时,成立各种社团(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法学社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与医德教育有关的演讲、报告、讲座等,让学生自己主动从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良好医学道德品质。3.2.3从后期职业道德教育(临床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实施医学生医德培养后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后期(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实习等)过程中医学生通过系统专业学习,初步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后,下到临床实践生活中接受的道德教育。它对端正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非常重要。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医学生才能真正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因此,在后期学习中,应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鼓励医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践生活,使医学生们感受到作为医学生的历史使命。如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社区健康宣教活动、义务就诊,“三下乡”活动等,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下到,临床后除了掌握好技能操作外,更要重视良好医德医风建设。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应体现医学伦理学原则,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给学生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