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十面埋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十面埋伏》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简单点来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发展起来并反映出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文化、地域特征等的音乐。而文化、经济、地理状况、文化交流又反过来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传统音乐的范围很广,包括所有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比如说琴歌《阳关三叠》(古代文人的古琴音乐),昆曲曲牌,元曲等。汉族传统音乐,传统分类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乐理知识的积累,我自己对音乐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闻名古今的楚汉之争,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用琵琶特有的技巧,描绘我国古代的战争场面,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惊天动地之势,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颇为生动感人。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全曲采用章回小说结构,分为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全曲可分十三个小段落: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乐曲高昂、气势磅礴。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整曲看来,还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为“起、承部”。1、第一段名为《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有激人气势。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驰骋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2、第二段《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3、《点将》,4、《排阵》,5、《走队》,这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为“转”部,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是全曲的中心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6、第六段《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眼前就像汉军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7、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第八段《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发挥了绞弦、拼双弦等琵琶武曲弹奏技法快速弹奏,音调奇特,节奏变化多端,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同时甚至让人听到刘邦涣散敌心之凄凉的“楚萧声”,可谓既状物又抒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楚萧声的曲调是《列营》一段特性音调的再现,虽很短,但为以后的“呐喊”作好了铺垫。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为“合”部,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这段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这一段落在结构上属于插郑性质,它几乎完全没有旋律性,主要是一个零零落落的节奏型,如同马蹄声,然后有一个似乎是追击式的节奏型。许多演奏家都是演奏琶此即行结束。可能是取毛泽东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之意,高潮之后赶快结束,演奏效果也比较好。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画面。《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但是无论是琴曲还是后世流传的诗歌,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参考文献:[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3]古联抗译注《荀子、孔子、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4]罗仕艺主编《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5]周青青主编《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