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caj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单霁翔《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0年第3期译林出版社/YilinPress单霁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工作。2002年后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出版专著《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和《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等。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单霁翔自从1905年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建中国第一座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起,博物馆事业走过了百年历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从其诞生之初就被国人视为“广见闻、增智慧”的强国之举,就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特征,承担起崇高的社会责任,高扬起伟大的强国理想,“强烈的使命意识一直是中国博物馆传统中最有继承价值的积极因素”。1正是中国博物馆先辈,受近代先进思想文化影响,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创建博物馆的形式,肩负起保存文物标本、传播知识文明、服务社会大众的重任,从而冲破旧中国士大夫阶层“玩赏古董”、“藏重于用”的旧理念束缚,前无古人地发挥出文物资源的价值与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先辈在开创和推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传播文明、启发民智的人文理念;矢志不渝、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敬业品德;乐而忘忧、服务社会的公众意识,这些都深深地感动社会,并激励着一代一代博物馆人的爱岗敬业精神。近年来,博物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人才队伍不断汇聚,为博物馆事业现实发展不断增添活力,为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不断拓展空间。这些都表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博物馆事业即将踏上新的台阶。69museumISSN1674-2753,No.247(Vol.62,No.3,2010)INTERNATIONAL艺术还能做什么?(2)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指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指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能够跨越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显示出综合国力。当今世界,跨国集团的全球竞争、生产基地的全球布局、文化媒体的全球传播、影视产品的全球输出、品牌制造的全球流行、卡通游戏的全球热销,共同形成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潮流,广泛冲击着人们的原有地域文化生活。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外输出其文化,从音乐到媒体,从电影到快餐,从语言到文学,强势文化裹挟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对外扩张,渗透到“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对别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构成极大的威胁。文化以其特殊财富的身份显示综合国力。今天,文化力量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形式充实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社会财富,成为衡量和测评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由于文化力量的强弱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能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都不能不倾注热情增强文化力量,都不能不防止和及时纠正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状况。进入新的世纪,有识之士逐渐领悟到,在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重大的问题在困扰着人类,博物馆必须更宏观地思考自己的职能和功能。为此,国际博物馆界也不乏努力和奋斗。回顾进入21世纪以来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可以看出对人类面临问题的普遍关注,以及鲜明的时代特点。2000年,新世纪元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为了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博物馆”;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社区”;2002年是“博物馆与全球化”;2003年是“博物馆与朋友”;2004年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2005年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2006年是“博物馆和青少年”;2007年是“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2008年是“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2009年是“博物馆与旅游”,到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升华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这些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是中国博物馆文化的主旨,充分反映出新时代博物馆关注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风貌,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溯自身精神轨迹的清醒意识。今天,我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既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不能埋头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研究现实问题,而忽视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博物馆不是静止的,博物馆实践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需要博物馆工作者着眼未来,强化探索意识。正如苏东海先生所指出,“60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和博物馆理论界有合有分,有分有合,博物馆研究的两种思想路线在分合中前进。新世纪以来,新的整合、新的分化给博物馆界带来的不是相互削弱而是共生共存的繁荣”。2当前,中国各项事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各种思想文化此消彼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邓肯·格鲁考克(DuncanGrewcock)指出,“如果说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对19世纪工业城市化的回应,那么21世纪初期应当被看成是一个充满巨变的时期,亟待新的规划方法;这不仅仅包括规划的新工具,更重要的是改变规划的实质和专业本身。这个转变过渡期是城70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单霁翔《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0年第3期译林出版社/YilinPress市博物馆的机遇所在。城市规划所经历的变化与博物馆所经历的变化是相似的,即所谓的‘新博物馆学’。这两个领域里,无论是学术批评还是专业的自我检查时期,都有新理论和实践产生。”3因此,博物馆学理论应该有更为广泛、更为综合的概念,博物馆工作应该有更为科学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理论思维的高度标志着一门学科发展的水平,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博物馆学的研究就不能停留于以往的研究水平。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引领着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由于在欧洲诞生了古希腊、古罗马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更有文艺复兴的光辉;由于在欧洲最早发生了产业革命,直至近代仍然是新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发源地。因此,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博物馆理念占据着世界博物馆理念的制高点。“随着美国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突飞猛进,美国集中了不少世界上第一流的人才,欧洲中心论无形地转为欧美中心论。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更是如此。这也是有一定历史条件作为基础的。”4今天,中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物馆大家庭的联系日益广泛。国际社会的经验可以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开拓思路,但是,却不能原样克隆移植,全盘模仿复制,盲目照抄照搬,直接应用于实践,而必须深入分析中国历史的沿革、发展的阶段、政治的特点、文化的传统、社会的需求等,特别是结合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加以选择吸收,寻找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之路。正如吴良镛教授所指出,“在我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会产生我们自己的开拓者、创业者,各个方面的杰出人物。中国一切有抱负的专业工作者,当然要学习外国。但各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国的需要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创造自己的道路。”5当今时代,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将再次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时代对当代博物馆的呼唤,也是体现博物馆价值的需要,这一需要的实现,使博物馆工作者打开视野,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拓展和深化,赋予21世纪博物馆工作者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事实上,中国博物馆文化从起源阶段,就呈现出多样性态势,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同的博物馆文化。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不断扩展,从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空间,也必然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正如凯文·林奇(KevinLynch)所说,“空间与时间环境所形成的对于未来的态度本身就是改变世界的关键所在。”6原先栖身于一隅,也许自觉为其乐无穷;当进入这“大千世界”,更能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由此,博物馆文化的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国内到国外,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来认识,体现出外向的、多维的、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和时代精神。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还体现在博物馆的类型发展。旧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形态,百花齐放,共生共荣,正在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趋势,进行着积极地实践。城市规划学者71museumISSN1674-2753,No.247(Vol.62,No.3,2010)INTERNATIONAL艺术还能做什么?(2)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Geddes)认为,新型博物馆对于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明显的潜在作用,“它与以往博物馆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观众既是博物馆的参观者,也是参与者,它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与地点、机构和环境形成一种新型的、更为紧密和富有成效的关系。”7博物馆的概念必须扩大,从近年来的实践,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博物馆已经不再囿于传统博物馆的范围,其所包括的内容早已螺旋式地不断发展,大大超过以往博物馆学的领域。面对时代进步,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化”和博物馆文化“文化遗产化”的发展趋势,博物馆文化必须要有新的创造,博物馆文化的进步,必将丰富和提升原有的文化含量。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必然不断酝酿和形成,博物馆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必然不断变化和转换,博物馆的专业功能和社会职能必然不断完善和提升。正因为如此,对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体的思考。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化,博物馆事业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可以预见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广义博物馆”时代将会到来。为什么要提出“广义博物馆”的概念,并不是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博物馆概念已经过时,反而今天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需要不断深化和普及。长期以来,人们站在“馆舍天地”,讨论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这些是博物馆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博物馆学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大量需要加以探索的问题。但是,提出和探讨“广义博物馆”概念的目的,在于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造框架,以进一步认识博物馆学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博物馆学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今天,无论是从宏观的系统整体出发,或是从微观的应用角度出发,对博物馆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或领域之间又相互交叉、融通,向综合的方向发展。‘融汇中外,沟通古今’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追求的学术境界。”8今天,我们正沐浴着21世纪的朝阳,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如何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色,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决定着今后博物馆的运行和发展方略。博物馆必须从相对狭小的“馆舍天地”中走出来,迈向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实现博物馆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坚定的自信和包容的胸怀。当今社会生活,呈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征,也促进博物馆文化形态快速转变。在此背景下,任何博物馆都不可能固守原有的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而需要更多地介入社会,更多地关注民众,从而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完成一次次历史的飞跃。这是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机遇。这些挑战与机遇,使博物馆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与责任,跳出传统的樊篱,发掘出更多的潜能。同时,博物馆的工作范围和价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