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功能主义理论早期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孔德,斯宾塞,涂尔干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个体功能主义),布朗(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马林诺夫斯基首先介绍了斯宾塞的两个观点作为自己的起点:(1)系统具有不同层次;(2)每一个层次上都有自己的系统需要。马林诺夫斯基接着区分出了三个系统层次:生物(biological)、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al)、符号(symbolic),而且三种系统层次处于一种等级结构当中。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分别找到维持生物有机体健康、社会结构整合和文化统一性的基本需求和存在条件。人有两大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要)、衍生需要(社会和文化需要)。用社会和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并进一步产生社会和文化制度。社会系统整合的基本功能需求:(1)物质的生产和分配(therequisitefor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ofconsumergoods);(2)行动的控制和调节(therequisiteforsocialcontrolofbehavioranditsregulation);(3)成员的教育(therequisiteforeducationofpeopleintraditionsandskills);(4)权威关系的组织和实施(therequisitefororganizationandexecutionofauthorityrelations)。文化系统统一性的基本功能要求:(1)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符号系统(therequisitesforsystemsofsymbolsthatprovideinformationnecessarytoadjusttotheenvironment);(2)控制个人命运和机会必须的感觉符号系统(requisiteforsystemsofsymbolsthatprovideasenseofcontroloverpeople’sdestinyandoverchanceevents);(3)调整个人日常行为和生活以维持共同体存在的价值符号系统(requisitesforsystemofsymbolsthatprovidemembersofasocietywithasenseofacommunalrhythmintheirdailylivesandactivities)。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具有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生物、社会和文化现象当中;任何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整体作出的贡献。结构是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生于美国科罗拉多,1924年在美国Amherst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去欧洲,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作研究生论文,192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哈佛大学经济系,1931年转到刚创建的社会学系,1942年接任社会学系主任,1946年组建社会关系系并任主任至1956年。1942年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会主席,194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73年退休,1979年病逝于德国慕尼黑。主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社会系统》(1951年)一生著述丰厚,约有270部\篇之多。《社会行动的结构》关于“单位行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帕森斯研究的起点,主要是在批判和综合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唯意志的行动论”(thevoluntaristictheoryofaction);《社会系统》则涉及到了帕森斯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帕森斯从社会行动的性质出发,论述了社会系统的形成、社会系统的内容、社会系统的性质、社会系统的作用;《一般行动理论》、《社会系统和行动理论的发展》、《行动理论和人类状况》等著作中则建立了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并用来分析行动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类环境系统。一、社会行动理论(一)研究目标在《社会行动》中,帕森斯主张用分析现实主义来建立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有限的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般化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虽然不和具体现象一一对应,但是却是从对现实的分析中抽象出来的最关键的方面。(二)批判综合(1)功利主义批判功利主义集中讨论行动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手段进行选择的理性标准。其全部理论都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他们对行动的分析有一个共同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其中要经过理性审慎地权衡利弊过程。帕森斯认为,理性标准只能用来评判和权衡刺激目标或手段型目标,而无法判断最终目标;如果对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理性标准排出优劣等级,那就意味着这些目标都不过是达到更高层次目标的可供选择的次级目标,因此要对行动的最终目标进行解释必须包括非理性因素。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作为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一切理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也就是说帕森斯在批判发展的过程中,认为行动至少应该包括目标、手段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2)反理性主义批判反理性主义完全排除行动者的主观过程,而把行动看作类似于物理过程的现象,强调行动发生于其中的情景状态,如物质环境和生物遗传,如当时的行为主义就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客观的“刺激——反应”关系,而人的头脑处理变成了一个“操作黑箱”。帕森斯认为,环境因素对人们的行动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反对环境决定论倾向,注重行动过程中人的主动选择过程。也就是说行动除了手段目标、价值之外还应该包括行动者和情景。总之,实证主义关于行动解释并不全面,理性主义忽视了价值规范的作用,反理性主义忽视了主观因素的作用。(3)对理想主义的批判理想主义把时代精神、共同理想和一般价值作为理解行动的出发点,强调对某社会所出现的特定行动的理解必须以对该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前提。帕森斯认为,理想主义传统中关于价值规范是影响行动的独立变量,但是情景状态和个人选择也会影响到文化价值的表达,因此仅仅有价值规范也不足以揭示行动的各个方面。(4)综合框架的建立从一般行动理论的立场来看,情景状态和价值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受到两方面的限制,即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对自由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情景状态则为行动提供了机会或障碍。单元行动(unitact)行动是由一些构成元素组成的,其中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单元行动(unitact),每一个单元行动都包括: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agent\actor);目标,该行动所指向的目的或目标(预期状态);情境,包括手段和条件;(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因素;条件,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规范限定,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价值标准,即行动必须合乎社会规定的标准范围。社会行动不是个体主义的行动,而是一定规范下的行动,规范的作用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后期的帕森斯倒向彻底的社会决定论,即认为行动不再取决于行动者的主观选择,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客观的结构因素制约和调节人们的行动)。1、社会系统的概念在帕森斯看来,全部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在社会行动理论中,帕森斯区分出了单位行动的组成要素。帕森斯进一步认为社会秩序要想形成,就要有社会文化价值规范来制约每个人的行动。在《社会系统》(1951年)中他具体论述了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行动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结合的。社会系统就是行动者在价值规范的调节下,同其情景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形成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集合。二、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系统和规范模式)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其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确切说,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系,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会系统有两种机制来规范社会结构:社会化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社会系统的内容社会系统是由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组成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通过帮助行动者确定行为取向而影响个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系统的形成依赖于角色之间在权利和义务上的互补性,权利是对互动对象对特定行动的某种期待,义务则是自己满足对方期待的过程。互补性就是互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某种一致的程度,即自我的权利恰恰是他人的义务,自我的义务恰恰是他人的权利。社会系统存在的条件是互动双方对同一组价值规范有共同的理解。社会化机制通过教化保证行动者学习价值规范,社会控制机制通过惩罚保证行动者接受价值规范。社会系统的形成——制度化A.行动取向模式(modesoforientation)针对自己所处的情景状态,行动者在动机和价值规范方面形成了三种类型的行动取向。三种动机分别是:第一,认知动机,即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第二,审美动机,即情绪表达;第三,评价动机,即对事物进行评价的需求。与之相对应,在价值规范方面也形成了调节动机的三种价值取向:认知规范;审美规范;道德规范。B.行动类型(typesofaction)根据行动者的动机和价值规范,行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性类型: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action),以最大限度地达成外在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表达性行动(expressiveaction),以获得情绪满足为取向的行动;道德性行动,和道德评价相关的行动。C.互动过程(interactionamongorientedactor)和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ofinteraction)不同取向的行动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默契,并发展出固定的互动模式,这种固定化的互动模式便组成了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作用——行动系统1.社会系统是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对行动者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根据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来选择自己的行动,使单位行动形成了具有稳定模式的行动系统。2.这样形成个人行动的因素就有了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有机体系统。社会系统的性质——模式变量1.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社会系统性质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被帕森斯概念化为五对范畴;这五对范畴不仅可以用来描述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可以用来说明行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系统的性质。三、模式变量(patternvariables)理论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情感中立性affectiveneutrality—情感性affectivity即互动过程和社会系统中是否包含着情感因素;自我取向self-orientation-集体取向collectivity-orientation即互动双方和社会系统中优先考虑哪一方利益;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特殊主义partucularism即互动过程和社会系统中的标准的适用范围;先赋ascription\身份quality-成就achievement\成绩performance即互动过程中和社会系统中相互对待的标准;扩散性diffuseness-专门性specifinity即互动过程和社会系统中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广泛程度和清晰程度。举例夫妇以及家庭之间是情感性;老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之间则是情感中立性。老师对待学生是普遍性,但是如果学生中有自己的子女,则有特殊性;图书管理员对所有借书者互动是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