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2.(2014年大纲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3.(2015年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4.(2015年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5.(2016年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6.(2016年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7.(2016年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饷银是用于军队日常开支或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的银两。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C.言者在文中指负责直言规劝皇帝的过失并使其改正的官吏。D.刑部是古代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职的术语,常见的还有“徙”“迁”“转”等。“擢”“升”是提升职务,“谪”“左迁”是降低职务。B.“国学”即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家塾”,即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D.“谥”是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如诸葛亮谥为“忠武”,岳飞谥为“武穆”。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C.内禅是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予其家族里的人。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恭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B.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C.北面,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D.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B.封泰山是指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D.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B.左迁指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东汉以后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B.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使者持节的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利。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D.月禀即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廪”是米仓,引申为俸禄。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是“佐助”的意思,“掾史”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B.废朝,即停止上朝,指名臣功臣死后,朝廷以此表示哀悼。C.“丁内艰”,指儿子遭父丧;“丁外艰”指儿子遭母丧。D.宗庙,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3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说法还有“迁”“超迁”“进”等。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即除去丧礼之服。C.“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D.“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都表示官职调动,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C.“夷狄”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从分布区域看,又称之为东夷、北狄。D.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即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C.刑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署刑部的主官,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等事务。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D.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进士第指科举考中。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指入仕。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宋代为清要之职。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主要负责监察事务。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设三省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B.“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荐,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C.朝觐,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记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简要生平的文字。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B.“授”“进”“起”“署”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指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或褒或贬的评定的称号。4C.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25.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B.孝悌,是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C.缙绅,愿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D.“调”“徙”“改”“转”等表示官职调动,其中“行”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C.“春秋”有多种含义,可指儒家经典《春秋》,文中用以指年龄。D.“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B.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伯、公、侯、子、男五等爵位。D.“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B.禁内,即宫禁。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C.六宫,本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后用六宫代指皇后。D.士庶,即士人和庶人。指社会下层人士。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分为公、卿、士、庶四种。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艰指“母丧”。“丁忧”“丁艰”均指遭父母之丧。古代官员有父母丧,须解官为父母守制。传统礼制规定居父母之丧,丧期为三年。B.金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