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格式范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科学进展2010,Vol.18,No.7,1073–1080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1073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李静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摘要收入与幸福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文章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收入与幸福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收入水平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幸福水平的显著提升,当收入一旦达到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之后,它对幸福的积极效应就会被社会比较、适应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削弱。基于这种关系,要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平调整,特别是制度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心理调节。关键词收入;幸福;社会比较;适应;欲望分类号B849:C911引言在幸福感的研究领域,昀令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是收入与幸福的关系。钱到底能不能买来幸福呢?现代人的信念往往是肯定的,即使口头上不说出来。早期的经济学家也认为,更高的收入能够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因此增加收入就能增加幸福。但是,随着后来研究的深入,很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得出结论:钱对幸福并不是那么重要,人们往往过分估计了它的作用。例如,横断研究的结果一般显示,收入与幸福有着积极的但非常微弱的相关,相关系数一般在0.2左右(Diener&Biswas-Diener,2002;Northetal,2008;Georgellis,Tsitsianis,&Yin,2009;Lucas&Schimmack,2009;Caporaleetal,2009),也就是说,收入只能解释幸福感4%左右的变异。有的研究甚至发现收入对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影响(Sing,2009;Yao,Cheng,&Cheng,2009;Park,2009;Inoguchi&Fujii,2009)。纵向研究的结果更是令人惊奇。经济学家Easterlin(1974)在美国首次发现,尽管人均收入大量增加,但国民幸福水平却并未随之提高,这就是著名的“Easterlin悖论”(Easterlinparadox),也被称为“幸福悖论”或“幸福-收入之谜”。Easterlin悖论后来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Veenhoven,1993;Easterlin,1995;Diener&Suh,1997;Oswald,1997;Myers,2000;Inglehart&Klingemann,2000;收稿日期:2010-05-20通讯作者:郭永玉,E-mail:yyguo@mail.ccnu.edu.cnBlanchflower&Oswald,2004;Bjørnskov,Gupta&Pedersen,2008)。在以上观点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有些研究者对此表现出迷惑和担忧:如果收入与幸福之间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关联,那么致力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政策还有什么意义呢?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发展中国家,面对大量低收入人群谈所谓“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数据发现,幸福与收入之间的低相关关系,不仅是不科学的,更是丧失了一个科学家的基本良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对幸福-收入之谜进行重新考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的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为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建议。2收入与幸福的关系2.1研究者的质疑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以往研究之所以得出收入与幸福关系微弱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样本缺乏代表性。很多跨国调查研究选取的样本局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很少包含有贫穷国家,即便有,往往也只是考察了贫穷国家中的城市居民,而没有考虑农村居民(McFarlin,2008)。例如,著名的“Easterlin悖论”就是仅仅基于发达国家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因此是不能推广的(Hagerty&Veenhoven,2003)。有研究者提高样本的代表性,考察了全球130多个富裕和贫穷的国家,结果发现富国的国民幸福感往往高于穷-1074-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国,不同国家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异与国民幸福水平的差异是相关联的,此外,收入增长不仅对提升贫穷国家的幸福更有效,而且收入的增长也是与各国国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相关联,似乎不存在收入的上限值(Deaton,2008)。一些国家内部的调查也是如此。可能主要是因为样本局限于经济富裕地区的居民(seee.g.Northetal,2008;Sing,2009;Yao,Cheng,&Cheng,2009),才出现收入与幸福的相关很小,或者收入增长不能带来幸福增加的结果。其实有很多研究都发现,收入与幸福的关联在贫穷国家里比在富裕国家里更强烈;在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增长确实能带来幸福水平的大量提升,只是当收入超过一定范围时,收入对幸福的影响就会减弱甚至消失(Myers,2000;Diener&Biswas-Diener,2002;Hagerty&Veenhoven,2003;Kahnemanetal.,2006;Northetal.,2008;Drakopoulos,2008;Zhang,Yang,&Wang,2009;Mentzakisa&Morob,2009)。因此,研究样本的局限可能掩盖了收入与幸福之间的真正关系。(2)纵向研究考察的时间序列(timeseries)有限。由于幸福的变化通常很小,跟财富不一样,幸福的评价一定会有个上限,那些幸福水平本来就较高的国家,其国民幸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很多,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序列来考察其幸福水平到底有没有上升的趋势;另外,由于经济的上下起伏导致各国平均幸福水平往往略有波动,排除这些波动来估计长期的幸福变化趋势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序列(Veenhoven&Hagerty,2006)。而现有的一些研究往往基于有限的时间序列信息(seee.g.Easterlin,1995;Ferrer-i-Carbonell,2005;Brockmannetal.,2009),这样得出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基于此种考虑,有研究者考察了更长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多数国家的国民幸福感都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贫穷国家里,幸福水平有显著的提升,只是富裕国家里幸福的增加则轻微一些(Hagerty&Veenhoven,2003;Veenhoven&Hagerty,2006)。(3)收入的测量指标不准确。Fischer(2008)认为,以往证实Easterlin悖论的研究几乎总是依赖人均GDP作为收入的测量指标,但这个指标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它忽视了GDP随着时间越来越严重的偏弁分布,而且忽略了个人为了获得财富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不能客观体现社会财富的真实水平。他的研究发现,当使用家庭收入、男性收入和小时工资三个指标的时候,Easterlin悖论就消失了,国民幸福水平随着这三个指标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些指标与国民幸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46。(4)统计方法的偏差。研究发现,当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小的相关系数被转换成其他的效应值,比如标准化的平均数差异时,不同收入层次之间幸福感的差异就大大增加了,这时富人的幸福感要远远高于穷人甚至是中等收入的人。因此小的相关可能隐藏着大的差异,富人并非只比穷人幸福一点点(Lucas&Schimmack,2009)。另外,当把收入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平均数的差异时,也会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郭永玉,李静,2009;Smyth,Nielsen,&Zhai,2010)。2.2我们的认识从以上研究者的质疑中可以看出,收入与幸福的关系是复杂微妙的,样本、时间序列、测量指标和统计方法的不同可能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任何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必须要小心谨慎地推广。比如令人迷惑的Easterlin悖论,也许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就算是真实的可能也只是适用于发达国家。至少在贫穷国家里,或者是对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对幸福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基本认识是,收入与幸福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在低收入水平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幸福水平的显著提升;当收入一旦达到某种限值水平(threshold)之后,它对幸福的积极效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这个限值水平究竟是多少,该如何界定呢?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因考察的时间和样本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值与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关。根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力量越强,越力求优先得到满足。生理需要是昀低层次的需要,如果所有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生理需要昀有可能主宰整个有机体,它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占优势。近年来还有经济学第18卷第7期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1075-家采用公式推导出,需要层次结构中基本需要的满足比随后次级需要的满足对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作用更大。一旦基本需要被满足以后,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积极效应就会减弱(Drakopoulos,2008)。因此可以从中推断,收入的限值水平至少要能够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点来认识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第一,中等收入是幸福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整体而言,穷人的幸福感比富人低,穷国国民幸福感比富国国民低。在低收入水平下,即当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收入与幸福的相关较高,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幸福感。当一个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很大的时候,增加他们的收入会显著导致整个国民幸福感的提高。第二,当个体收入达到了衣食住行无忧的水平,即超出了基本需要的满足,或当一个国家中等以上收入群体很大的时候,收入与幸福的相关就减小,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就会由于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根据已有研究,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比较、适应和欲望,以下将作具体讨论。(1)社会比较幸福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在评价自己的幸福程度时,往往拿自己的现有情形与周围相关的人(如同事、同学、邻居等等)进行对比,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的心理过程。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比较的相对地位。尤其是当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能预测幸福感(Sweeney,&McFarlin,2004;Mentzakisa&Morob,2009)。设想有金钱的购买力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A和B,在A中,你的年收入是5万美元,其他人的收入是2.5万美元;在B中,你的年收入是10万美元,其他人的收入是20万美元,你更愿意选择生活在哪个社会中呢?Solnick和Hemenway(1998)的研究发现,有超过一半的被试更愿意选择A,即为了拥有较高的相对收入,宁愿舍弃追求更高的绝对收入。后来其他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Solnick,Li,&Hemenway,2007;Carlsson&Qin,2010)。此外,Hsee等人(2009)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虽然贫穷社会中的富人比富裕社会中的穷人能够挣的钱还少,但前者比后者更幸福。这些结果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相对收入有时比绝对收入对幸福更为重要,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大量研究发现,参照收入(referenceincome)或比较收入(comparativeincome)对幸福感有强烈的负面影响(Ferrer-i-Carbonell,2005;Ball&Chernova,2008;Bjørnskov,Gupta,&Pedersen,2008;Georgellis,Tsitsianis,&Yin,2009;Becchetti&Rossetti,2009;Senik,2009;Brockmannetal.,2009;Smyth,Nielsen,&Zhai,2010;McBride,2010),即作为参照或比较对象的收入越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