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知识梳理)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一、通假字例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一、通假字“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的借字。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把我通假字的基本特点。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一、通假字1、同音通假蒲苇纫(纫,通“韧”)如丝终老不复取(取,通“娶”)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也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一、通假字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扁鹊望桓侯而还(还,通“旋”)举酒属(属,通“嘱”)客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怎样辩别通假字一、通假字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我们知道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形声辨义法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一、通假字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又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本常见,如“从”代替“纵”,“取”代替“娶”,“当”通“挡”。形声辨义法一、通假字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又如:卜者知其指意“指”代替“旨”,“意图”的意思。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文较少见。形声辨义法一、通假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又如: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的意思。还有“案”通“按”,“庴”通“措”,輮通“煣”,小结一、通假字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二、一词多义(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它也应该是引申义)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说的,把该词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作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引申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2、深厚。如:友谊很深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4、浓,重。如:颜色太浓“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地下工作——点滴经验——冻结资金——乱扣帽子——“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二、一词多义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大渡桥横铁索寒二、一词多义(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盘根错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清明时节雨纷纷单于壮其节钿头银蓖击节碎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引申义又如“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载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支撑3、久负盛名享有4、负势而上凭借5、誓天不相负辜负二、一词多义(四)、音不同,义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读shŭ,意思可以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读zhŭ,意思可以有:衡少善属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二、一词多义(三)、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1、类似联想2、接近联想3、对比联想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二、一词多义(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三)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臭、谷(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江、河(三)古今异义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涕(眼泪—鼻涕)信(信使—书信)(三)古今异义⑤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要准确理解,必须注意以下方面: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有时文言文中两个意义相关的词因为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连在一起使用,而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一个,这时不要把它们等同起来,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铁骑突出刀枪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古今异义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观察这两个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2)、未云何龙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皆指目陈胜范增数目项王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3)、置人所罾鱼腹中“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4)、一狼洞其中驴不胜怒,蹄之女幸而偶我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5)、刑人如恐不胜籍吏民、封府库我师道也榆柳荫后檐族秦者秦也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陈胜王沛公军霸上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蹄之而后乃今图南C: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女幸而偶我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二)名词作状语:(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雎至秦,秦王庭迎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常以身翼蔽沛公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二)名词作状语:(3)、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吾得兄事之表示对人的态度。(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四、词类活用(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汝安敢轻我射一屠晚归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一)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将军身被坚执锐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二)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素善留侯张良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后带宾语。四、词类活用(数词活用)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观察位置,找规律。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活用为动词。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臣活之)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1、不及物动词使动。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项伯杀人,臣活之鄢用亡郑以陪邻却匈奴七百余里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2、及物动词使动。例如:外连横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分析其主语。分辩及物动词是否使动用法,主要还得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没有其他更简洁得方法。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足以荣汝身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名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名词”的形式。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族秦者秦也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定义: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意动;或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意动)。经常可以翻译为:“把------当作(看作)------”“以------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例如: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渔人甚异之于其身,则耻师焉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例如:吾从而师之粪土当年万户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区别)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