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翻译句子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翻译: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翻译: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翻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翻译: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翻译:百亩大小的天地,不要耽误他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重要的句子)•翻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翻译: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重点句子)•翻译: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劝学•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加热使它弯曲成这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变得)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译: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翻译: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翻译: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翻译: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或放弃走)。•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翻译: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之强,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1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用心躁也。•翻译: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子,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过秦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是陈涉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子弟,是农村被雇佣的种田人,又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陈涉一人发难就使秦朝灭亡,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扼守着险要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握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精疲力竭了。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取与保有天下的形势截然不同啊。8、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0、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1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自认为关中这样险固的地方,坚固的城池方圆千里,这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1、不拘于时,学于余。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