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管理的基本要件(與環境和社會議題之關聯性)2內容大綱1.生產力、經濟與人文觀念的變化2.企業管理的源起3.企業管理之理論4.彼得杜拉克觀點5.資訊時代的知識管理6.環境議題的融入7.何去何從?8.參考與建議讀本31.生產力、經濟與人文觀念的變化4企業的基本條件土地、勞力、資本(生產要素)企業(有效率之生產)外在限制條件:法令、規範、模式…內在限制條件:使命、價值觀、準則…•工業革命前時期•工業革命•生產技術革命•資訊革命─知識經濟時代5早期英國工業革命引發的經濟變化工業革命經濟活動發展勞工需求增加農業機械化公地圈作私有公地無法私人放牧規模經濟出現加速經濟與工業發展釋出人力6西方社會的重大變革•十三世紀時,歐洲社會出現了轉型,中產階級與實用主義興起•1455年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到1517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正是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瓦特發明蒸汽機,亞當史密斯出版「國富論」;現代大學1809年出現於伯林、而猶太人開始得到解放、王族開始式微;1776到1815年這四十年之間,塑造出歐洲新文明。•1750年到1900年之150年間,資本主義和科技征服了全球7人•基本特質是「自利」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人互動(1+12)制度環境•非正式規則─發展出各種風俗習慣•正式規則─政府司法、法令規章民眾可以各盡所能,並且享有奮鬥的果實文明社會的發展•資料來源:諾斯(DuglassC.North)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為什麼有些社會邁向繁榮之路,有些社會卻停滯不前、甚至步向衰退?8新教發展與資本主義【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認為資本主義是建立在新教的基礎】文化與知識的革命傳播的革命1450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聖經得以印刷形式大量散播→看懂聖經的渴望使識字率大幅提昇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95條改革→結合宗教信仰與倫理規範→融合大眾信仰與實用主義的宗教→信徒必須尊行行為準則→對日常生活的要求甚於精神層面宗教與倫理的革命9解構─印刷產業為例文字傳播靠修道僧侶抄寫(1450年前)•全歐洲上萬名高級僧侶印刷使知識與觀念傳播廣泛/快速(1500年)古騰堡發明印刷術與活字版•工匠取代僧侶市場改變社會變遷宗教革命文藝復興出版業興起創作成為最終穫利者10社會科學的典範•社會科學對事實有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設而構成了這門學科的典範(paradigms)•這個領域的所有人通常在下意識裏將這些基本假設奉為圭臬•社會的宇宙裏沒有「自然律」,它不斷變化•「一個正確組織形態」的假設站不住腳11工藝與技術之分野•1700年以前英國擁有手藝者必須發誓保密;一般人認定除非親自拜師學藝,無法接觸到任何一門手藝•法國的狄德羅(DenisDiderot)和達蘭貝爾(Jeand’Alembert)在1751年到1772年間編纂的「百科全書」─基本理論是,物質世界的工具、流程和產品的有效成果,都是透過系統化分析以及有系統、有目的應用知識而得到的•他們把經驗轉變為知識,把師徒相承轉變成教科書,把祕訣轉變為方法論,把實作轉變為應用知識,這些就是啟動「工業革命」的重要特性•現代史中,像英國、美國和德國等早期的經濟強國,都是透過性技術的領導地位脫穎而出12銀行理論的創立•創業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創新,是100年前把法國社會哲學家聖西門所提倡的設立銀行理論,轉變為實際行動的構想•聖西門從賽伊先前提倡的實業家觀念得到靈感,以資本可能扮演的創造性角色為基礎,開始發展出一套哲學系統•今天未開發國家所設立的每一家以「開發銀行」為名的銀行,仍然是100年前動產銀行的翻版13百貨業的創立•17世紀中葉,三井家族在東京創辦全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所依據的創業構想是:批發商應該在經濟領域中扮演委託人,而非中間人的角色─公司應該維持商品的固定價格,因此它不再是工匠、製造商的經紀人,而是根據自己要求的規格向工匠、製造商的訂作標準化商品的委託人•1920年時西爾斯的四位創始人在營業初期的想法:農人的購買力也可以和有錢人一樣;所以他們問:「如何才能讓農夫變成零售事業的顧客?」。答案很簡單:「他們要確定自己以較低價格購買的商品,和都市居民所購買的商品具有相同品質」142.企業管理的源起15企業管理的績效組織內所有資源成果與績效管理任務【外部的】16管理的定義•人類社會之所以發生史無前例的結構性改變,主要的媒介就是管理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每一種管理創新,其目的都是要以「做得更聰明」來取代「做的更賣力」。•凡是「吸引足夠多具備多樣化知識與技能的人,並把它們納入同一組織」的努力過程中,均可稱之為管理•管理的基本任務:提供工作者所需的共同目標、共同價值觀、適當的結構,以及持續的訓練與發展,促成他們共同創造績效,並對變革作適切的回應17科學管理的先行條件•「到達一個程度之後,薪資對工作態度的影響幾乎是零」•過去貢獻技術就有權獲得相對的報酬;而技術是寶貴的,必須多年的養成•僱主可以剝奪工作,但不能夠奪走技術•雇主卻想如何找到某種方法取代技術?─也許欠缺的只是科學的應用18泰勒的科學管理•1829年法國的杜賓首創兩個新觀念:視工人為人力機器,將科學研究運用於工作1903年泰勒在「工廠管理」首度介紹他的研究方法•泰勒認為管理工人之道就是比工人更瞭解製造流程•他研究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並利用簡單的測量方法更能夠讓沒有技術的工人輕易上手•可以將個細部的時間加總起來,以制定論件的酬勞•將工作簡化後重新組合的活動生產線上造就出製造業的革命•科學管理徹底改變職場的風貌,身懷技術的工程師被標準化的機械操作取代,•泰勒認為至少要給工人高出平均30%的酬勞,才能讓他能甘心壓抑平常的工作節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泰勒主義已經席捲整個歐洲19福特T款車帶動的生產與消費革命(1/2)•1909年T款旅行車售價是950美元,以裝配工人在定點組合,一年製造十三萬輛•1913年福特公司在高地公園發電機廠裝設第一條移動性裝配線,將過去組成一個發電機的15分鐘縮短兩分鐘,隨後以輸送帶後縮短為5分鐘;但線上工人流動率在1913年為380%,同年底更高達900%•1914年以活動裝配線製造二十三萬多部T款車;1916年產量增加到五十八萬多部,每輛價格僅剩360美元•福特在1914年承諾將日薪提高到5美元,以三班制運轉取代原來的9小時兩班制;接受條件的工人犧牲個人以喚起家庭的物質條件20福特T款車帶動的生產與消費革命(2/2)•對工人而言,從此他在工作時必須固定一處,工作之餘他和家人卻可以駕著新的T款車四處遨遊•這個自由是虛幻的,他們必須在固定時間到達工廠,用固定的速度裝配•福特的高薪水政策使得勞工階級擁有了消費主義的最大要素:經濟學家所謂的「可支配收入」,消費社會於是誕生•福特是解放者,是個有遠見的人。他預見的汽車可以成為大眾商品,而不止是富人的專利21現代企業組織的觀念與結構•1895至1905年之間德意志銀行的創辦人西門子,將管理階層首次與所有權分離,管理遂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與工作•1920年代初期皮爾杜邦率先重組其家族企業,隨後幾年史隆重新設計通用汽車公司逐漸形成,建立指揮控制型組織─其特色為一方面強調實施地方分權,另一方面成立總公司服務幕僚群、集中人事管理、統籌編列預算及控制財務,並嚴格劃分政策責任與作業責任•現在觀念的第三個時期,從指揮控制型組織或部門及事業單位組織結構,逐漸轉變為由知識專業人員組成的資訊導向組織22杜蘭開創通用汽車•1910年杜蘭預見汽車工業會成為主要的工業•經由併購小型、成功的汽車製造商開創了大型的通用汽車公司•幾年後開始逐一併購零配件廠商─為了確保零組件廠商的競爭力,各廠須把50%的產品賣給其他汽車製造商,以保持成本和品質的競爭力。•杜蘭的觀念根植於:管理就是命令和控制(當時的成功,後來的失敗因素)233.企業管理之理論24放諸四海皆準的組織原則•組織應當透明化•一定要有人全權做最後決定,同時權力與責任應該相當•每個人應該只有一個老闆(古羅馬律法裏面有它的智慧─有三個主人的奴隸即成為自由人)•組織越扁平越好(每次接力傳話,都是噪音加倍,內容減半)25巴納德的理念基礎•巴納德特別強調領導的心理和行為層面─管理的權威其實來自於說服他人的能力,而不是單靠發號施令•管理者的挑戰是如何在個別員工的需求與組織的目標之間取得平衡•組織的創造潛能其實藏身於非正式的網路之中,而不是正式的階級裡•企業管理最核心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組織的技術面和人性面•在組織中,人是個複雜的要素,因此應著重於「人類行為的心理因素」,並且從行為的角度來管理複雜的人類行為以及因應人的種種限制26霍桑實驗•霍桑工廠占地兩百英畝員工約三萬人,為西方電氣的母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製造電話設備•實驗從1924年到1927年,哈佛商學院教授梅由(EltonMayo)參與實驗•梅由認為當一個人被當作人看待時,什麼潛能都能夠發揮出來;需要的是被重視、被需要、團結一體的感覺•霍桑實驗是對泰勒主義的反撲,提醒大眾:人不是機器•經過八年與一百五十萬美元的經費,總結一句名詞「霍桑效應」:只要給他們尊重和愛,淡淡的燈光下女工也能夠發揮高效率•霍桑實驗長期來被譽為動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對於生產線上的管理者幾乎沒有說服力27人性化色彩的觀點•從霍桑研究的時代到今天,工業界一直努力克服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提升人力資源的素質,並且最終達到提升生產力的目的•由於每天面對的都是單調的工作,工人很容易陷入懷有敵意的幻想中,累積成對社會的怨恨,可以透過工業研究找出並解決影響生產力的不理性因素,讓工人在耽於幻想和專心工作之間找到平衡•梅育最早的實驗,讓工人每隔幾小時休息一下,証明了這種短暫的休息將某些部門的生產力提升了30%•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不斷適應的社會,但是儘管在科技和商業上進步神速,卻忽略了社會技能,尤其是合作的技巧28麥納瑪拉的數字管理理念•二次大戰和戰後的十年間,麥納瑪拉大力推動複雜的計量技巧和財務控制•亨利福特二世在1945年引進麥納瑪拉率領的「聰明小子」,進行福特公司數十年來第一次的稽核作業,首度了解公司花了多少錢、賺了多少錢,還能預估未來的成本和盈收•麥納瑪拉重新定位審計人員的工作,他們變成為企業作量化分析的人員,包括預測未來並預先規劃•1960年麥納瑪擔任國防部長,把系統分析方法帶進五角大廈•麥納瑪拉將同一套財務分析方法引進其他企業,將所有活動轉換為一致的成本與利潤考量,忽略了企業文化29財務數字管理的盲點─全錄的故事•60年代末期全錄公司出現了從影印機發明以來最偉大的科技創新-早在蘋果電腦和IBM還未能生產出個人電腦之前,就已經開發出名叫阿爾圖(Alto)的個人電腦•反科技創新的財務管理態度成為致命的弱點─全錄扼殺阿爾圖電腦的決策反映出當時由財務考量主導的企業文化•79年末期,全錄發現日本的影印機的售價竟然比全錄影印機的造價還要低,而且的品質也比較好•起初美國製造商把一切歸咎於國外低廉的工資、強勢的美元和不平等的貿易待遇;後來才逐漸醒悟由於沈迷在數字的迷陣中,逐漸看不清管理的核心價值30馬斯諾的人性管理•馬斯諾針對工作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寫了「馬斯諾人性管理經典」(MaslowonManagement),就需求層級事項作初步的探討•馬斯諾認為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後,人們便轉而關心安全的問題,然後是愛的需求(包括他人的關心與接納),以及別人認可的尊敬、讚賞與不受外力干預的工作自由等,最高的等級是自我實現,以及發覺並實現內在的需求31麥格瑞格的X與Y理論•麥格瑞格研究工作的控制與組織•1960年的「企業的人性面」提出「X理論」假設一般人天生不喜歡工作,必須加以勸誘才會工作•之後又提出「Y理論」假定人們對工作沒有天生的惡感,工作與遊戲休息一樣自然,而且當人們用心投入一件事時,絕對有自我控制與自我導引的能力324.彼得杜拉克觀點33管理者定義之轉變•二次大戰期間,一般人對管理者的定義是「負責部屬工作的人」•1950年代初期,管理者的定義已經改變成「負責員工績效的人」•現在的定義應是「負責知識的應用和績效的人」─我們已經把知識視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