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研究——富锦市重点课题(2016ZD01)富锦市上街基镇中心校王华2016年7月15日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劳动教育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人本身最应该具有的生存能力。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很少关注新一代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多数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在家庭中,父母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在校内,学生做值日、打扫分担区都是老师领着做,自己承担不了劳动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对劳动没有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够明确劳动目的,不知道参加劳动是为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不引导孩子劳动,学校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十分单一,社会给孩子提供的劳动机会较少,使孩子们缺乏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小学生普遍较少参加劳动,即使参加也是比较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学生们劳动时间较短;动手能力比较差;认知和行为存在偏差;劳动机会十分有限。我们的劳动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学生方面、社会方面,因此有必要研究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劳动教育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人本身最应该具有的生存能力。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很少关注新一代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孩子在家庭中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生活使孩子失去处理,也就不能够很好地立足社会。同时,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离开了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通过研究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以期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三、课题研究的目标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成长。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四、理论依据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劳动,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劳动。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高尔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陶铸:“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劳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首先,劳动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孩子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解决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劳动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劳动,才能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中,从而懂得尊重劳动者,知道劳动果实是来之不易的,可以使他们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五、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的特色与突破点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5.研究对象:全班学生。六、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阶段性原则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3.示范性原则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劳动程度影响着儿童劳动行为的发生和发展。4.实践性原则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劳动意识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七、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搜集材料(包括小学生劳动现状问卷)、确定课题并申报、开题论证(2)、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20年7月)①调查研究,拟定计划,确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重点、分步实施。②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分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使学生形成劳动能力。③中期成果小结。小结一年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及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情况,根据经验小结,进行进一步尝试实践。(3)、总结阶段(2020年9月——12月)①撰写课题结题报告。②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③邀请教科所领导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论证。④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八、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1、在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2、参加劳动活动展示。3、课题小结九、保证措施一是积极参加培训。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二是把该项课题研究纳入日常工作,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通过交流研讨会、操作展示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