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观念的水位》的一些感想与启发很有幸可以接触到刘瑜老师的《观念的水位》一书,其中对于东欧、拉美各国民主进程与现状的描述,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对民主理性的阐述以及一些个人学习的感悟都可以深入浅出的做出很好的描述。通过这本书,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我对民主的认识与思考深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民主问题的兴趣。下面就我在读到《观念的水位》(以下简称《水位》)后自己的一些启发与感想。一、社会发展与历史跃变的双重动力社会的进化,通常体现在社会制度、社会构架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进化。人类社会与历史的进步总归是需要推动力的,而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个人觉得这种推动力往往不是单方面的,他应该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制度。生产力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国家典型的如美国。由于其准确的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这一基础使得其与苏联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之一,最终作为世界上仅剩的超级大国成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与领军人物。一一系列生产力的飞跃时期在两百年时间内登上了中国维持了两千年的世界巅峰地位。而制度对社会的推动同样不可忽视。中国的第一次生产力飞跃在周代就因铁器被大量投入生产活动而出现,但是中国的社会形态知道中央集权的出现从而在政治上保证了土地私有才在阶级转化的大潮下进入封建时代。正是这两大因素不断积累达到量变才会催生社会的大变革。而这两个动力之中,生产力的变革更具根本性。二者之间,生产力发展引发成产关系的变动,催生新的阶级与需求,最终推动制度改变从而与生产力发展形成合力来推进历史。人类就是在这种变动之下,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不断思考,这应该就是种种思潮的来源。二、近、现代史中种种主义所经受的考验及其结果人类历史在近、现代阶段,不同地域的民族与国家不断接纳在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新成果并将其投入国家运作而演变为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这些主义与方法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大浪淘沙一般不断接受洗礼。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在实践中检验出其错误与失败的地方而最终导致失败并被淘汰。对于这一事实下面用近、现代东西方几个典型国家的实例加以说明:近代西方,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有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开始以帝国主义国家的姿态出现。而此时的俄国,依旧是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度,国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缓慢。面对其他欧陆强国的发展其在国内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土地制度改革,这一举措在最后虽然改善了沙俄的财政状况,但是广大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陷入贫穷,沙俄国内矛盾进一步积累加深。近代东方,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这一刻终于将财富与辉煌积累到顶峰,但也将其对人性、自由和思想的的雅致与毒害积累到了最大。1840年,华夏文明古老厚重的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轰然倒塌。而此时的日本也存在于天皇的封建统治之下,虽然其此时的社会发展无法同中国相比,但在固步自封这一点上与当时的中国别无二致。1853年的黑船事件,日本关闭了很久很久的国门被美国人叩开。最终,西方众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就像一群分赃不均的疯狂海盗一般产生了巨大裂痕。最终在1914年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大陆拉开了一战的血腥大幕。最终战败的同盟国集团遭受了主权、领土、海外殖民地的大量损失并且受到经济压榨。这使得战败国国内出现了民族主义滋生的土壤与法西斯思想被推行的条件。为日后更大的留学埋下伏笔。而沙俄没有等到成为战胜国的那一天,战争点燃了长久以来民怨的火药桶,沙皇统治在革命风暴中很快烟消云散。此时在封闭了许久的东方“被迫开放”后,接触到了先进生产力与制度的中国与日本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进行的是有天皇(即国家最高权力)主导的技术与政治两个层面的彻底改革。中国则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巩固摇摇欲坠的清廷统治的洋务运动。中日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最终两国命运的截然不同,日本用甲午战争为自己的发展与扩张攒下了新的资本,中国则事实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两个渊源已久的亚洲国家从一正一反验证了生产力与制度对历史的双重推动作用。历史看似偶然但往往具有必然性,上述国家在进入现代纷纷出现了重大转折,而这些与其在近代的种种积累不无关系。德国参加一战失败后在经济、工业生产、国防发展等重要领域被迫接受了一剂“镇静剂”,开始在欧陆屈居二线,工业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矛盾异常突出。而二战前蔓延在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这种矛盾,终于当美国在罗斯福主持下通过国家干预来度过难关时德国在希特勒极其纳粹党徒的蛊惑下用对外扩张转嫁矛盾的方式走上了独裁统治与侵略扩张的不归路。如前面所讲,俄国提前退出一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的风暴吹垮了沙皇统治。但是并不成熟的俄国资产阶级极其领导的临时政府无力领导俄国走出发展不起来的泥潭,而此时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同时也是革命中重要力量的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迅速崛起,他们的号召与政策吸引了广大劳苦大众,最终,布尔什维克们用“十月革命”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在资本政治的丛林中踏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亚洲方面。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不复存在,中华民族终于见到了新制度的曙光,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名党产生并进行改组,“十月革命”的冲击波也在中华大地上振荡,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了以共产主义救国救亡的尝试。但是由于长期的生产力滞后,政治改革缺乏坚实的基础,中国仍处在列强的欺压之下。日本则走上了与德国相似的道路。日本缺乏牢固的国内资本,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勉强首创尤重,社会动荡愈发强烈。同时通过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国运的豪赌中取得胜利,其侵略扩张的需求与野心也越发不可收拾,军人在国内地位不断抬升乃至大量的军人占据政府机构的重要职位。“二二六”军事政变之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的独裁统治也正式形成,包括日本自身在内的整个亚洲、太平洋广大地区开始向一个恐怖的深渊不断滑落。最终,纳粹独裁的德国与军国独裁的日本被盟国击败,而社会主义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开可怕的集权统治与国家恐怖主义的统治下不断走向解体。民主的意义从这些发展历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和不能坚持正确民主的国家,面对种种发展趋势,往往会误入歧途。三、由中国的实践证明为什么民主的才是正确的。《水位》一书的精彩之处除了引导人宏观的看待和反思历史,还有其本身对民主的阐释。根据这本书,我自己对民主的实质与要素产生了以下理解。民主是社会对每一位公民充分赋予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行使法律权益并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私有的权利与保障。要保障民主,社会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1)充分的社会自由空间。要允许人主动的参与公共事务,如果让人们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挤压那就无从谈起了。所谓兼听则明,要想做到兼听那就不能仅仅想赞成自己的人群提供话语、思维甚至生存空间。(2)充分的信息。这一点得益于刘瑜在此书中关于“民意与伪民意”的论述。“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引用)同样,这也关乎一个国家是否能最大可能的向正确的方向前进。(3)相互制衡的国际体制。即使是普选国家,选举完成后政治话语权还是会落入少数人手中,而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一般可以在得到这种话语权后之所以可以渐渐地实现独裁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政治制衡体系。强权对于民主来说是很危险的,原因就在于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民主,什么时候不需要,甚至可以对民主进行“自定义”。(4)全民的理智民主意识。如果你和人分享你的好东西,成功得前提有两个:一个是你拿出来,而另一个是别人愿意来拿。当人民有了民主意识,就会自觉地为民主担当,就像作者描写的英国人那样。有了民主意识,人们会要求没有民主的政府将自己的权利还回来,就像上街呐喊的伊朗民众那样。总结起来,民主的就是正确的。在人类不能保证自己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下(一如当初德国人都以为纳粹将为德国带来光明的未来),民主基于其多元化的思考与碰撞和良好的平衡可以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对于上述问题,中国在民主上的实践很能说明问题。1940年,世界华侨领袖陈嘉庚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陈嘉庚在延安时,感受到了一股全新的风气。这其中有良好的官民、军民关系,团结一致的氛围,有身体力行的践行……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全党上下的民主氛围。陈嘉庚不禁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当与毛泽东同志交谈时,他问道如果有一天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怎样跳出建国—腐败—灭亡的历史圈子。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的作出了政府由人民选出,权力行使受人民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回答。对于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从民主中来,践行民主为的是坚持发展民主。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要意义早有认识。如果我们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当民主被践踏时,大跃进的错误就无法及时纠正,“文革”的灾难就无法抑制的蔓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的法治与党内外民主配合上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发展,是中国在此迅速弥合与世界的差距。现在,虽然官员因贪腐而落马中民众的力量成为其中因素,社会暴行在民众面前受到热议无处遁形等现象说明了“中国人眼中的民主就是多几个好官员”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民主的民智在渐渐开启,这我们看到了我们逐渐克服垄断、民粹等不理智不正确的民主或非民主现象的希望。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在开头表达对国家与民族在民主化进程的信心的原因所在。四、其他《水位》一书,除了在民主问题方面的广泛视角,真实而又详尽的阐述之外,也包含了作者对自己读过的一些经典书籍、电影的引用介绍,从侧面提升了我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对自己学习方法、对人性的思考也是深入人心的。读书,一遍又一遍的感悟,对于观点当然还是停留在一遍浅读的基础上,希望日后的再次阅读会有新的认识,也希望以后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这样的好书。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