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五大湖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是依托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大湖区构成的城市群。该地区由密尔沃基-芝加哥走廊延伸至底特律-多伦多走廊,东西向跨度约1500公里,南北向跨度约1100公里,最大城市为芝加哥。该地区人口约为6000万。是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化区域之一。形成20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向北美转移,北美五大湖流域内的城市迅速发展成长,形成五大湖城市群(GreatLakesMegalopolis)。20世纪60年代以来,五大湖区成为北美极为重要的重工业带,形成了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德卢斯、托利五大钢铁工业中心。与美国东北部大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发达的制造业带,是北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其钢铁和汽车产量都占到北美的60%。此外五大湖区还是美加两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渔业基地。“世界工厂”资源:沿漫长湖岸发现大量煤田和金属资源、充足的水源湖东面的阿巴拉契亚山地是美国最重要的煤田,其储量占全国的一半。苏必利尔湖的西面和南面是美国重要的铁矿产区,蕴藏量约占美国的80%。劳动力:1850-1865年,城市数量小,空间表现形态:沿河流分布,构成“沿河城市化时代”。1865-1920年,南北战争之后,工业化成为促进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865-1890,芝加哥人口增长10倍(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30倍)。同样,克利夫兰、底特律、密尔沃基的工业劳动力人数增长也至少相当于其总人口增长的两倍以上。至此,五大湖工业区成为美国主要城市化中心。全国10个大城市中,有4座位于五大湖工业区。交通:初期同英国进行贸易,交通设施的快速跟进促进贸易发展。众多天然港湾,修建大量运河、人工港口。水运廉价。密歇根湖:湖面很少全部封冻,几个港口之间全年有轮渡往来。(芝加哥为中心的大工业区)市场: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很多城市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过渡。原有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空间上表现为市区范围不断扩大。若干孤立的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城市体系。社会: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北美工业分布衰退在经历经济快速发展后,二战结束开始步入衰退。城市结构由19世纪末的功能型向郊区化发展。产业的郊区化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郊区的单一居住功能变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中心城市经济地位丧失。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复兴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五大湖城市群地区实施地区经济多元化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同时进行基于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治理。很多大都市区成功地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管理咨询、商务、法律、贸易、旅游等服务业中心。农业及其加工业开始有了稳步增长。人口变化由净移出转化到净迁入。在经历城市化水平较高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逆城市化”之后,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趋势。五大湖区高校分布图底特律为汽车业研发中心;印第安纳波利斯为体育旅游中心和空运与维修中心;芝加哥为会展中心,同时发展艺术产业,引导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的主题化发展,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为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城”称号。多伦多作为加拿大的经济核心城市也转向知识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