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奋斗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过程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成熟: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科学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革命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讯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基本点:一是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济工作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的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独立自主。就是要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的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整个社会仍然呈现出典型的半封建性。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的斗争属于就是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确立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对象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革命的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第五,当领导的有力量以及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使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党的建设(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党和人民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其伟大胜利是20世纪记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的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理论依据:重大意义: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其他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的社会主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革命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他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