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周芳2017.06.29沈复(1765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道光二十九年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作者简介目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易装赴庙会游遍庙中无人发现陈芸是女子,最后到了一处,见有个年轻妇女和幼女坐在宝座后面,她是杨掌管的眷属,陈芸忽然过去通殷勤,而不知不觉按了一下年轻妇女的肩膀,旁边的丫鬟立即站起骂道:“什么不是东西的狂生,这般不懂礼法?”我刚想找些措辞为陈芸掩饰一下,不料,陈芸立马脱毛,翘起三寸金莲向她们展示说:“我也是女子呀!”对方相视一笑,转怒为欢,留下共进茶点。闲情记趣易写童趣观察细微想象丰富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坎坷记愁•已届中年的陈芸已积劳成疾,加之其弟出走,其母病殁,为丈夫所物色的小妾被人夺去,受人愚弄且遭家长训斥,郁恨愤懑,血疾大发,陈芸为了节省,竟誓不医药。陈芸病绣《心经》,为柴米油盐相搏,绣经之后病情转重,不到三年就恹恹长逝。THANKYOUSUCCESS2020/5/317可编辑•骑马到华阴庙。过华封里,就是尧的时候举行隆重祭祀的地方。庙里多松柏古木,三四抱那么粗,更有柏、槐生成一体的。殿庭多古碑,里面还有陈抟老祖写的“福”、“寿”字。华山脚下的玉泉院,据说就是陈抟老祖脱骨化形,登仙而去的地方。在个象小房间的山洞里,还塑有陈抟老祖的卧像。此处沙明水净,草多紫红,激流淙淙,修竹环翠。洞外有个方亭子,上书“无忧亭”,亭边三株古木,树皮纹路纵横,叶象槐树只是颜色更深些,当地人说叫“无忧树”。•华山之高,耸立千仞,可惜没备足吃喝好去爬山游玩。回来的路上经过片柿子林,看柿子正黄,摘来就吃,当地人说不能吃,没听他的。咬到嘴才知道涩的厉害,口舌发木,连忙吐掉,又找水漱口,这才说话利索,还惹的当地人笑话我。浪游记快•沈复所谓“浪游”,并不是昆仑侠下山――住必上房,食不厌精.沈复“浪游”是为了打工.那时节没有报纸刊登招聘广告,全靠人托人介绍入幕坐馆.又无劳动合同保障,一不小心开罪东家或遭同侪排挤,只得卷铺盖回家.在此人生困境下,沈复犹能寄情山水,所谓“轮蹄处处逐烟霞”,确实难能可贵.如今有佳山佳水之处无工可打,有工可打处必热闹不堪,想“浪游”也不可得了.沈复独白•妻子病逝,他内疚自己埋头笔墨之间,让妻子跟着他颠沛流离。父亲去世,他惭愧没有侍奉膝前。弟弟猜疑,弟媳算计,母亲偏爱,他想飘然出世。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逃避,不知所措了。•沈复,相比于同时代文人,是个有些趣味、能动手、精力也旺的家伙。颇有才气,但抵不上他的心气高。所以他的文章,内容与题材胜过文笔。总觉得自己很了得,但确实做啥都不太能成。——张佳玮书评•用心感知生命中,世界上每一个细小的事件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感知使生命厚重——佚名THANKS谢谢大家!THANKYOUSUCCESS2020/5/3112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