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TheLeontiefParadox)及其解释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有新的发展。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973年获诺奖)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进行分析,以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是按要素禀赋的原理进行的。然而,其验证的结果却令其大惑不解……列昂惕夫反论*(记录)列昂惕夫对赫-俄学说深信不疑并认为,美国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他分别对美国两个年份的对外贸易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的。由于验证的结果与赫—俄原理相悖,因此,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列昂惕夫自己提出劳动力非同质论,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别国;这源于在管理、教育程度和进取精神等方面的程度较高(以复杂劳动换取相对稀缺的资本品)鲍德温(R.E.Baldwin)提出关税结构因素--美国贸易政策有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鼓励此类品口,以保护本国充分就业凡涅克认为,列昂惕夫只计算了产品之间的资本-劳动比,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如果将自然资源产品从中剔除,反论现象就会消失。列昂惕夫反论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积极进行探究以解释这现象。这种探索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笫三节国际贸易新理论人力资本说(记下归纳)研究与开发说(R&D理论)(同上)技术差距说(同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为对“反论”进行说明而提出的。凯南认为,劳动有质的差异。这种质的差异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这一差异主要由于劳动熟练程度所决定。劳动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在智力方面的投资。据此,他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在生产品中创造的价值的算作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研究与开发说(R&DTheory)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麦赫塔等人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丰富的资金、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进行研发的先决条件,国内对新产品有旺盛的需求则是基础。在此条件和基础上,占有研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加在P45第一句话后面)对在R&D的资本投入与活动是影响工业品对外贸易格局和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差距说(TheoryofTechnologicalGap)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由于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技术差距。这就使技术资源相对丰裕或技术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ofProductLifeCycle)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斯等人在论述技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这一概念,创立的反映动态化的比较利益的理论。他们认为,产品同人一样,也具有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时期,对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应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个理论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内容新产品生命分为四个阶段(1)垄断时期由于在技术、生产及市场方面的垄断优势,创新国在国内生产、销售并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2)成长时期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对该新产品的技术差距与创新国逐步缩小,减少进口;创新国对那些发达国家出口下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上升。(3)竞争时期创新国对该品技术优势丧失、出口下降,海外市场逐渐被竞争者占有。(4)进口时期由于竞争加剧,最终导致该创新国对该品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创新国(企业)若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只有进行新的发明创造。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要素动态变化(记录)处于创新时期时,产品呈技术密集型;产品大规模生产后,技术、工艺定型,生产需要大量资金,产品呈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成熟期,被转移到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的国家生产,产品呈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学说进行的,即工业制成和初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他们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同类产品指至少按分类编码的前三位数字相同(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P8有相关数字)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1.基本从静态进行理论分析;2.分析前提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3.具有规模经济收益;4.在分析中要考虑对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的需求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同类产品的同质性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常因市场区位、市场时间不同产生贸易,如水果、大豆、木材)。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分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需求偏好相似(人均收入相似的国家需求偏好相似;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多样化,异质性产品需求越旺盛)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使产品成本降低,从而取得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该理论创始人林德认为,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对此类产品,一国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收益递增获得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递减的比较优势,来满足国家间对产品的需求。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在的障碍。(记录)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指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成本下降,效益提高或报酬递增。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等人认为:生产要素比例相近的国家之间,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别,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益,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从而获得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以上的论说解释了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主体的原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衡量*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用该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计算公式:Bj=1-|Xj-Mj|Xj+Mj式中:Xj和Mj代表一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Bj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数值在0~1之间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反之,越接近0,则程度越低。两条竖线表示对Xj和Mj的差取绝对值。应用举例:某国某年石油化工品的出、进口额分别为20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问该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是多少,并说明其意义。根据公式计算:Bj=1-|200-150|≈0.857200+150答: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0.857,表明该国此类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较高。与别国产业内贸易频繁,是经济发达的特征之一。(抄下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其在技术、经济规模或产品周期方面的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rlPorter)认为,已有理论对70、80年代国际贸易的现象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如,为何出现技术差距?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优势;什么样的国家及其厂商可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为什么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小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仍能成为商界领先者?)。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国家竞争优势模型(“波特菱形”或“钻石系统”diamondsframework)该模型用来解释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所需要的宏观竞争机制。机遇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机遇政府说明:6个因素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发生作用,同时又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共同起作用决定国家的竞争地位。6个因素中,图中心的4个因素(黄字)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情况如何直接导致国家竞争地位的变化。另2种因素(机遇和政府)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生产要素(factorconditions)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素质人力资源、高技术);在过去,基本要素在许多行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居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现在,其重要性日益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高级要素。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丹麦的胰岛素、荷兰的花卉,以色列的柑桔)。。需求状况(demandconditions)—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需求状况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国内需求促使当地厂商提供更先进的产品,该国最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relatedandsupportingindustries)—相关产业指因共用某种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相关产业和其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如纺织业兴旺,与其有关联的产业也需发达,能够支持纺织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里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的表现,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和国内竞争的性质。国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利的刺激因素。机遇(opportunities)包括重要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剧变(如石油危机时),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外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争等。机遇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国家在一个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地位(如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的产业转移,发展了加工贸易,形成了今天成熟技术类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政府(government)——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影响,如通过补贴、对资本市场加以干预或制定教育政策等影响要素条件;通过制定标准、规则等影响买方需求或制定产业政策等,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等(如我国08.3.开始实施的汽车、摩托车下乡,国家对买主机遇13%的价格补贴)。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波特认为,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要素推动阶段—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2.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资本要素。大量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3.创新推进阶段—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4.财富推动阶段—国家主要靠过去的长期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而维持经济的运行。若创新的意愿及能力均下降,则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Competitiveness,简称TC)是一国某商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它来测量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计算公式:TC=Xi-MiXi+Mi若TC值0,则该品为净出口,表明该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接近1,优势越大;反之,TC值0,则表明该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贸易竞争劣势,绝对值越接近-1,劣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