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精神是什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科学精神是什么2科学精神是什么内容提要:但凡在一个文化中要提倡一种观念,如果不能用习用能详的语言,必然是难以奏效的。如果语焉不详、似懂非懂,反而会让人感觉这个东西很玄,遥不可及;或是很虚,一个口号而已。因此弄清楚科学精神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贤哲都做过论述。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结合这些观点,从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关键词:科学精神、定义、内涵科学精神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经常有这几个字眼,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它们。比如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养等等;再比如去年闹了好久的“华南虎照片事件”,从中折射出的科学精神与利益追逐的冲突,再一次唤起了提倡科学精神的号召。提倡科学精神对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乃至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但凡在一个文化中要提倡一种观念,如果不能用习用能详的语言,必然是难以奏效的。如果语焉不详、似懂非懂,反而会让人感觉这个东西很玄,遥不可及;或是很虚,一个口号而已。因此弄清楚科学精神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贤哲都做过论述。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结合这些观点,从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一、科学精神的定义科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说科学的精神(scientificspirit)或者科学之精神(spiritofscience),既然它的定义与科学有关,就不得不先说清楚科学的定义。关于“科学”这个术语,“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甚至根本就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①。“‘科学’一词译自泰西,襲自东洋。泰西原字science,词义其实是中国的学问,或德国的wissenschaft。日本人译为科学,意指分科之学,其实合适作为复数sciences的翻译。如果当年年把science译为学问,把提倡科学精神说成提倡‘学问精神’,就要好得多”。②按照西方科学的定义,“所谓‘科学’,就是指公元1450年之后的科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对科学的定义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关于科学的定义,在牵扯到中国古代有无科学这个问题时是存在很大争论的。“尽管人们至今对科学没有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许根本就不可能下这样的定义——但是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和外延(自然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大体上还是清楚的”③。科学精神恰恰也与之对应的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气质(ethos)这样三个方面”“科学精神”这个术语在西方也早已有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92年在他的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中,就洞察到科学的一些特质和精神要素,如普遍性、客观性、实证性、合理性、怀疑性等等,将其提升,并称之为科学精神(scientificspirit)、科学的心智框架(thescientificframeofmind)、科学的心智习惯”④“科学精神这个词在西方用得非常多,哲学、历史(特别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也常见。科学精神为scientificspirit或spiritofscience,二者不做区分”⑤。“前3者中带有限制性定语‘scientific’,似乎指称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乃至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一种精神;后者的‘ofscience’带有‘属于科学的’、‘与科学有关的’、‘具有科学性质和内容的’之意义,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精神。二者之间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一般对它们不作特别区分。统称为‘科学精神’”④在我国,科学精神一词,可能最早是见之于任鸿隽先生1916年发表的“科学精神论”一文。⑤就像我们很难对“科学”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一样,再加上“精神”这个词的含义的丰富多彩性,我们也很难对“科学精神”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科学精神也是有个清楚的定义的。“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⑥。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推论,第一,科学精神是我们做学问应该有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⑦。“它是多数科学家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家应该领悟和学习的精神”⑧.第二,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人都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⑦。第三,科学精神是世界主义的,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一切国家都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含义的丰富,使得“科学精神”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谈科学精神时,人们常常提到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发表于1942年的文章‘民主秩序中的科学和技术’,其中他认为‘科学的精神特质(ethos)’是由以下四类制度性必需的规范构成的: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性(OrganizedSkepticism)。这一看法在西方颇有影响,引起过人们的讨论”。我国许多学者对学精神也做过非常精辟的分析,虽然语言表述和内容有所差异,但我认为大家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是很一致的。梁启超先生在1922年的一次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中,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分了三个层次。他说:“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这句话要分三层说明:第一层,求真知识。知识是一般人都有的,乃至连动物都有。科学所要给我们的,就争一个‘真’字。一般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事物,很容易便信以为真;但只要用科学精神研究下来,越研究便越觉求真之难。第二层,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知识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还要知道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否则零头断片的知识全没有用处。知道事物和事物相互关系,而因此推彼,得从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统的知识。第三层,求可以教人的知识。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我费了很大的工夫得一种新知识,把他传给别人,别人费比较小的工夫承受我的知识之全部或一部,同时腾出别的工夫又去发明新知识。如此教学相长,递相传授,文化内容,自然一日一日的扩大。倘若知识不可以教人,无论这项知识怎样的精深博大,也等于‘人亡政息’,于社会文化绝无影响”⑧。有位现代学者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我认为与梁启超先生的理解是有内在一致性的。他也按照自己对科学的定义,把科学精神分为三个层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恰恰也与之对应的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气质(ethos)这样三个方面。科学精神通过4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思想体现出来,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但凡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包括革故鼎新,自我批判;科学精神也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体现出来,科学的三大类方法即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审美精神;科学作为社会建制,其科学精神体现为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理想的科学气质”⑨。也有学者认为“从结构上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第一,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⑩。由此看来,我认为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求真,求善,求美。从这三个层面中可以挖掘出科学精神的一切内涵。求真,要求我们去怀疑,去批判,去革新;求善,要求我们去证明,去发展,去完善;求美,要求我们去无私,去宽容,去渴望。如果我们做学问,或是做人、做事能按照这样的精神要求自己,才是遵循了科学精神,才有可能至真、至善、至美。参考文献①江晓原:从起源上认识科学,原载《文景》第1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②刘源俊:科学精神,百度搜索。③李醒民:《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出版社,67页。④李醒民:《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出版社,45页。⑤方舟子:科学精神不是中国专利,百度搜索⑥百度词条⑦刘华杰:科学精神语义分析,人民书城⑧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百度搜索⑨李醒民:《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出版社,14、17页⑩百度词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