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总第175期撼本加划学刊国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雷诚赵万民提要步行是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环境特色,但目前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中时常漠视步行系统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总结了山地步行系统的特点,分析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中忽视步行系统规划的弊病所在;从理念发展、理论研究、内涵拓展三方面归纳了现代步行系统规划发展的经验及动向,认为”人性的回归”构成了目前步行系统的主旋律~据此从三个层面诊释山地步行系统规划的新理念,建构层次化理论框架,强调环境功能一体化、突出生态与景观并重;并结合重庆主城区的山地特征,展开了理论应用与设计探讨关键词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层次人性化AResearehonPedestrianSystemPlanninginMountainousCjty一ACaseStudyontheMainCityAreaofChongqing七E1Cheng,Z片AOWanmingAbstraet:Walking15oneofthemostfundamentaltraffiemodesinmountainouseity,duetosPeeial,geograPhlealandenvironmentalcharaeteristies,butIntermsofurbantransPortationPlannlng,ItalwaysignorestheimPortaneeofPedestriansys-tem.IneludlngeoneePtdeveloP一11ent.theoretlealresearchandeonnotationdeveloP-mentwegetthedeveloPInenttrendsthat”theregressionofhumannature,,constl-tutethemalnthemeIntheeurrentPedestnansystemPlanning.Aeeordingly,thisPa-PerestablishesatheoretiealframeworkbasedonaeasestudyonthemalneityareaofChongq一ng,bothIntheoretiealaPPlieationanddesigndiseussion.KeywordS:mountainouselty,Pedestriansystem、levels,humanize中图分类号下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3363(2008)03一0071一07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在山地城市中步行系统更是与交往生活紧密结合以重庆为例,根据20()2年10月城区交通调查显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与广州、南京两市出行方式的比较中(表1),可以看出步行是山地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对山地步行系统的研究应当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lfil此,应当首先对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特点进行总结,以明确把握山地地域居民的步行出行需求,了解山地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代步行系统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展开思考,力图提出符合山地特色的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并尝试以重庆市为案例展汗进一步探讨1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特点与现状问题通过对西南部分山地城市实例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山地步行系统有如下特点:作者简介雷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11、,11_101@126。。川1重厌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1.1山地步行系统的特点赵万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玉点项日:“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理论与方法研究”子课题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50738()()7)71雷诚赵万民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买践—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表1部分城市主要出行方式比较《%)城市步行公交出租乍自行统jl年份重庆62.6727.!广州45.7526名5南京26石022.3()43820()2O石310.9】20()3名()37.9】20()】1.1.1环境契合性:在山地背景下.起伏的地形变化构成了人们步行依托的最大的环境步行系统紧密与环境契合.爬坡上坎,顺着主要的步行梯道上下.再分流至次等级的巷道、梯步整个步行体系随着环境的丁维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式,根据环境的不同,其契合的方式也不同,形式1几可以是人行道、天桥、坡道、林荫道等等_1.1.2生活复合性:由于山地步行系统方式的多变性,形成了卡富多变的城市交通空间,也形成了大量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复合型空间山地城市街、市同构,山地传统意义上的步行街道实际上也是主要的商业、生活空间,“一条长长石板路就是一部步行生活的历史书”.这种交通空间融合J’浓厚的城市生活气息,而各种不同的生活片段都可以出现在山地步行空间当中.这也是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人义特点1,1.3出行两元性: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坡度大.造成非机动车交通很少或没有,城市道路设计当中也多未考虑非机动交通的空间,也导致了人们在出行方式上的两元化,除了步行只能选择机动乍出行,尤其在公共交通不发达城市,步行就成为了更重要的出行方式如在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对于跨城区相对较远距离的出行多采用机动交通出行,各城区内短距离交通步行出行所占比例较大1.1.4空间立体性:在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持下,山地城市的步行系统体系逐步突破原有地形的禁锢,更加巧妙地利用地形,更强调立体化利用有限的山地空间,尤其在重要节点上层次多变.不同性质的步行系统可以在同一场所的不同空间高度11分布,.1.5景观多变性:由于山地城市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不少城市结构键组团发展,或滨临河流水面.或山体构成城市的重要标志.这些景观性要索也构成山地步行系统的重要视廊景观的来源随着不1司高度的起伏,步行系统和景观融合产‘}一J’丰富的视觉感受这些重要的特点是山地城市卜别于平原城市的重要代表,应当给予足够的币视和延续.是构建步行体系规划理论的基本出发点被忽视而脱节;逐对步行系统缺乏有效引份和管理:重要节点甚至缺乏对行人的基本指不,造成行人选择的错误,增加不安全因素山地城市步行系统与道路网络组织合理与否,决定着城市各种用地功能的发挥,而车流与人流的合理集散.甚至影响整个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这些卜述问题,除r进一步反思现有步行规划体系外.更应当把握现代步行系统的发展动l句,梳理山地步行系统规划的新理念结合山地交通的自身特征,更好地指导山地步行系统规划与建设1.2山地步行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这些特点在现代交通发展中逐步丧尖,山地的步行系统血临巨大的挑战,受到J’社会经济发展下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交通的威胁,出现J’一系列问题:江步行系统量巨大而步行空间拥挤、步行环境恶劣;乡交通设施不足、人行道受到机动车道f.t占;盛「人车混行、穿越道路较为严重;路网结构混乱、缺乏对步行系统的整体考虑;通)步行空间建设与地形矛盾、传统步行空间i舌力的丧失……等等山地居民在享受扫L动交通带来的便捷时,却也不得不放弃可以享受生活乐趣的步行出行,’享受步行”成为J’仅在居住小区内部才能实现的梦想上述实际问题集中反映在山地交通体系规划中表现为:卫规划制定仅重视技术性:日前交通规划多集中在技术探讨层面,仅仅以满足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要求,缺乏对人的步行行为特点的研究;º」关注视点多集中在局部:规划设i一十缺乏全局统筹的考虑,针对局部地块和地段的步行进行技术性和景观性的设计,如城市滨水步行区、中心区商业步行街等重点地段的内部步行设施较为完善区域整体的步行系统缺乏系统化组织与规tlJ;侣、规划方法沿用平原城市手法:忽视山地城市的特点.手法单一集中在f]L动车角度,对于各类型交通缺乏综合考虑各种类型交通交汇点和步行系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步行系统2现代步行系统规划的历史发展与动向回顾城市步行系统的历史,步行系统经历了“传统步行一车行一现代步行”的转折过程,“这是一个由兴盛到衰落,再由衰落到兴盛的发展过程”(卢柯、潘海啸,200!)从最初的传统步行时代到机动车盛行的机动化时代,再经历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环保意识的洗礼,到城市现代步行系统主义的重新回归.城市的步行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最新的发展动势.为山地城市的步行系统规划和空间组织提供参考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分别从理念发展与创新、理论研究发展、内涵拓展与深化丫个方面来进行分析2.1步行系统的理念发展回顾城市步行系统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下个阶段:2.1.1人车分离阶段,汽车成为城市的主导、极力满足小汽车发展的阶段:早在】920年代,柯布西耶在“光明城市”规划方案中提出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系统,这一理念在美国新泽西州雷德朋新城规划中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提出了“平面分流系统”,将车行和人行两个系统隔离开来_该阶段强调机动效率,使传统的广场和街道失去了原有的722()08年第3期总第175期撼命加到学刊交往功能沦为J’为汽车服务的非人性空间,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儿乎就是一个不断满足机动化(Motoriza-ti()n)快速发展的过程2.,.2步行者优先阶段:195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领域中人的作用和地位重新得到重视.面对街道空间的机动化带来的冷漠和衰退,人本主义的呼声高涨刘易斯·芒福德也指出“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城市规划界由此逐渐产生“把街道还给行人”、“步行者优先”的观念,即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给予行人优先权(孙靓,2005)而随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则更加强化了这种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倡导减少和限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城市交通规划观念从以汽车为主钟开始转向以人为主导人们重新认识到对步行主体的关怀,强调步行化有利于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城市活力尤其可以复兴旧城区,进而提高人的社会价f直2.1.3步行友好,人车共存阶段:1963年英国的布恰南(Bu(·hanan)报告中提出了“交通安宁”的理论2,受此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城市不仅需要方便、安全且迅速的现代化汽车交通系统,也需要与人的需求相适应的轻松、自然且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步行系统_1980年代出现人车共享理论,即通过整合各类交通使它们和谐相处,为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改善道路环境,使街道中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减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也增强沿街商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标志着“人车平等”的观念逐步成为了步行系统规划的核心理念网络与空间组织、土地利用景观与空问规划设计、人的行为与认知的角度来指导步行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对于步行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从单一的学科走向了多学科集合,三个学派的方法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在原有传统的交通、地理、规划学科基础上,融人了大量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生态环境学、经济学等系列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促使步行系统规划研究的内涵不断发展23步行系统规划内涵的拓展交通地理学更强调出行交通路线、交通网的组织规划等问题,重点研究步行系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联系,偏重于“步行系统”的概念;建筑与规划学派强调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空间影响,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等,更注重“步行空间”的含义;行为学派注重步行者在步行过程中的感受、舒适度,各种行为方式的影响等等,即“人了r空间”,突出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这二个层次的内涵不断融合,拓展了原有单一倾向于出行构成与流线组织的“步行系统”概念¹“步行”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方式,最主要的城市功能仍然是满足城市居民出行、步行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转换、交通网络的组织等功能;要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以“交通空间”的方式融合在城市整体空问之中,通过利用与整合土地利用来影响周边城市空间的转变和步行道路的规划设计等;»步行者在空间转移的过程中行为组织和景观设计,包括对步行者的生理、心理、认知、行为等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_在此,为更好地突出步行在整个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笔者沿川‘步行系统‘”的概念,所讨论的范畴已经贯穿二个层次“步行者优先”、从“交通安宁”到‘人车共享”.回归到了‘人车平等”。可以看出,现代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