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之《艾青诗选》•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他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后在北大荒、新疆劳动。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与讴歌。艾青笔名的由来•关于艾青笔名的由来,我们要追溯到1931年,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与很多留学法国的中国人一样,艾青在巴黎遭受着排挤与侮辱。有一天,艾青正在一家旅馆中做住宿登记,旅馆中的人问他叫什么,艾青就说蒋海澄,结果对方听成了“蒋介石”,一下就开始嚷嚷不停。艾青很生气,就把蒋下面的“将”改成了一个“×”,把“澄”改成家乡方言谐音字“青”,就这样“艾青”这个名字诞生了。名家点评★新近我读了青年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这在体制上使我联想到《学徒苦》。可是两诗比较,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艾青,就正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诗的外表自然是极知识分子式的,但他的本质和力量却建筑在农村青年式的真挚、深沉和爱的固执上,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冯雪峰★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那个时代——那个苦难的时代,那个要求解放、要求砍断帝国主义给我们民族套上枷锁的时代——的重大主题。人民对光明、对理想的不可抑制的要求,完全浸透在诗行中。•——沙鸥★从人道主义的爱走到了阶级的爱的作家,艾青,是显著地超出了一般作品的水准,他做到把情绪提炼了,凝固了,再揉合了的才能的匠人。……看惯了枯燥的狂嚣的人,以为他的调子过于岑寂。但是获得了艺术而且到达了战斗的目的,却成了艾青的特权之一。•——端木蕻良艾青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创作的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我最喜欢《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感情真挚而又深沉,它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让我不禁想起妈妈无私的爱。同时又叙述了大堰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艾青诗选》的中心意象•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在品读时我们都要学会捕捉意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它往往蕴含着诗人的情思和丰富的内涵。了解意象能够帮助我们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在诗歌中,有些意象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梅、竹、柳、月等;而有些诗人因为创作诗篇之多,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象,例如岑参的“梨花”情结,他钟情梨花,因而常常借梨花以表达思乡、怀友、悲春、伤别的主题,“梨花”便是岑参诗歌中的常见意象。•那么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是什么呢?•是土地与太阳。•“土地”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意象。它是繁殖生命的沃土,也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在土地上生存,土地是他们肉体的依存、灵魂的归宿。而这种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又自然而然形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据统计,在艾青诗歌中出现“土地”的,约占总诗歌的26%。我们要了解这些意象,就要先把握艾青的土地情结。•艾青出生在地主家庭,由于是难产,算命先生说他的命“克父母”,于是就被寄养在了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因此,艾青是在农村的土地上、农妇的抚养下成长的,这就培养了艾青对农村、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之后艾青虽然从农村到了城市,又从中国前往法国留学,可他的内心却是时刻惦念着那片土地。所以回国后,艾青满腔理想打算在深爱的祖国土地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可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落后、愚昧又被战乱肆虐•得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这番情景与艾青的想象相距甚远,也让他陷入了沉痛的思考中。而这一段波折也奠定了其诗歌中土地意象的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在1938年初,艾青从阴冷的武汉来到了战火日渐弥漫的黄河流域,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土地,无比激动的他写了近十首小诗,其中有一首便是《手推车》:•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行,且诗句非常简洁。诗人站立在黄河流域,他看着这片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手推车经过时留下的纵横交错的车辙;诗人听着“天穹痉挛的尖音”,那尖锐的声响就像是祖国大地在苦难中挣扎的悲哀呐喊,使诗人的心灵也痛楚地痉挛着,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是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祖国人民的满腔同情。•随后,艾青在1938年2月又写下了《北方》。这首诗描绘了风沙肆虐的北方,这里黄沙飞舞,枯黄萧条的环境,正象征着日本侵略军给贫穷落后的民族带来的苦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同时,诗人又讴歌了北方人民的不屈意志:“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诗人坚信在苦难面前,这土地会有顽强的力量,正如人民能够重新顽强反抗,最终获得胜利。在这样一个危及存亡的时刻,艾青热情讴歌土地,给人民以信心和勇气。这也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与信仰。可见,土地意象是融于诗人的生命之中的,它象征祖国的命运、象征民族的精神、象征力量、象征历史……诗人把复杂的情感凝聚在这一意象中。在写土地的诗歌中,我们不得不提到这首《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它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便揭露了这一严峻的现状,“土地”在这是指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诗人借助想象将自己化为一只鸟,通过鸟与土地的关系来表达文章的深意。诗人化作鸟,一是为了“歌唱”,他要歌唱土地、歌唱河流、歌唱风和黎明。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这些词前都加了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使得这些意象更有象征性,诗人既要唱出祖国大地的苦难,又是歌颂祖国的顽强不屈。我们从“嘶哑的喉咙”可以感受到诗人此刻的状态也很狼狈艰辛,可他仍旧不知疲倦的唱着,这执着的形象与最后的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诗人的崇高思想:纵使自己牺牲了,也要将“羽毛”永远与祖国相融,这一对比中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根深蒂固、至死不渝的爱。诗人这般朴实自然的话语,不但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更喊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中也有土地意象,其中反复出现一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对“土地”描绘,不单单是为了景物描写,更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关心。《艾青诗选》的中心意象•追逐太阳的夸父在中国文学中,与太阳关系紧密的一个意象——月亮,地位相当显赫。我们学过的很多诗歌中都出现了,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它凄婉的情调,柔美的气质很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而“太阳”则用得很少,即使是用,也是用落日、夕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们流露出来的是一股悲凉、孤寂、荒芜之感,很少有直接用烈日的意象入诗的。•据统计,在艾青的诗作中,直接以太阳来命名诗歌的就有《太阳》《向太阳》《给太阳》《太阳岛》《太阳的话》等,更不必说那些与太阳有关的意象,如《光的赞歌》《火把》《黎明的通知》中的光、火、黎明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写到太阳的诗歌占艾青诗歌的10%。那么艾青为什么独独偏爱太阳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密不可分。五四时期,不少学者已具备了现代思想,他们不再醉心于“月亮”之宁静,“落日”之恬淡,他们感受到了太阳的魅力。•郭沫若先生把太阳比为巨人“他,太阳,披着件金光灿烂的云衣,要去拜访那西方的同胞兄弟。”•闻一多先生写了《太阳吟》:“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朱自清先生在《不足之感》中将伟人比作太阳“他是太阳,我像一枝烛光。”流露对崇高人格的爱慕和钦仰。•从艾青关于太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就像是追逐太阳的夸父。他对太阳是充满虔诚和崇拜的,这从一些对太阳的形容和描述中就能看出。•在《黎明》这首诗中,他说太阳是“纯真”的,是“清芬”的,是“披着火焰的外衣”的;诗人对待太阳“有比对自己的恋人/更不敢拂逆和迫切的期待”,甚至想要“带着呼唤”“带着歌唱”投奔到太阳温煦的怀里。在《向太阳》中,诗人说它是美的,“是的/太阳比一切都美丽/比处女/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这种强烈的崇拜情绪,使得艾青的诗歌化为对太阳的礼赞。•01光明与希望•如果说“土地”意象主要表达的是对民族生存、苦难现实的关注,那么“太阳”意象则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在《黎明的通知》中,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吻抒发情感:•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在诗中,黎明象征光明,可以驱逐黑暗与苦难,带来希望和温暖。•在《向太阳》中,诗人又写道:•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太阳有着无穷力量,带走了绝望、痛苦和无尽的忧郁。•在他的叙事诗《吹号者》中,吹号者的形象是和太阳紧密相连的。•其中有这么几句:“每天都好像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这里写的是吹号者站在山岗上看到的日出时的景象,那景象绚丽而壮阔。他每天与太阳一同苏醒,最能感受太阳突破黑夜而迸发的力量,这力量是吹号者所渴望的,也是作者所渴望的。诗人在这里借助太阳意象,写出了对战胜黑暗、迎接胜利、迎接光明的渴望。02永恒与再生•“太阳”意象有时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永恒再生的美好想象。我们接着说刚才那首《吹号者》中,这位号手后来在一次战争中不幸倒下了:/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的惨白的面容;/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和嘶鸣的马匹,/和隆隆的车辆……/而太阳,太阳/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年轻的号手倒在了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他紧握着号角不放手,阳光照在他的号角上,他的生命与太阳同在,号角依然在响……到了这里,诗人借助想象来表现诗歌的主题,以太阳的光辉来肯定吹号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里的“太阳”便象征了生命的永恒,精神的永存。•还有诗人创作于1937年春的《太阳》,那时他刚从监狱中出来,在上海滩街头流浪。他看见了太阳的升起,从“黑暗”“死亡”“沉睡”中向他“滚来”,太阳充满力量,让万物都生机勃勃,诗人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