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管理无模式可言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总会碰到各种各样令人头痛、甚至十分棘手的问题,总希望能够引进某种管理模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以求一劳永逸。由于企业的这种需要,近20年来,企业管理的有识之士,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Z理论、A管理等等,就象一阵春风吹进了渴望提升管理绩效的企业,并为企业的规范化运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某种模式的建立和推进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管理的模式所考虑的只是共性的一面,也就是相对简单的一面。企业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其个性化是非常突出的,更复杂的一面就在于如何使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规范化。因此企业管理者建立和推进某种模式只是一个初始化的阶段,企求一劳永逸,为企业长期应用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各种管理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捷、明了,容易见效,针对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一种新的模式出台,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地被企业界所接受。但是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时尚管理,只能解决某个层面的问题,并缺乏是否达到了该模式的管理要求的检验标准,因此时尚管理长于唤起人们的期望,而短于承诺的实现。它往往凭着新颖、新鲜吸引着人们,而没有很好地触动企业根本的管理价值观。从事企业管理就象一个人学书法,初学者总要去临摹名人碑帖,从颜、柳、欧、王的碑帖中去修炼基本功,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如果一味地去临摹某人的碑帖,就等于舍弃了自己的个性,书法是个性的艺术,没有自己的个性就不能自成一家。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字体飘逸明丽、雄强多变,成为书圣。欧阳询学王羲之的笔法,却能于平正中见险绝,劲险刻厉,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企业的个性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并且是全方位的,大到董事会的章程、监事会的运作,小到一个车间的某项制度,无不具有各自的特征。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于每个企业个性特征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对企业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利润分享、工资制度等十分敏感和严峻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管理模式都无法全面地涉及到。面对许多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管理者首先要去学习各种管理模式,就象学习书法一样去临摹名人碑帖,掌握各种管理模式的要领,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一对一的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要囿于某有种管理模式的规范。目前企业中风行的“6S”管理和ISO900管理,也只是涉及到单一的层面,“6S”管理所解决的只是现场文明的内容,ISO900管理解决的只是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而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何止这些,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形象的策划、营销对策的制定、激励机制的建立、薪酬体系的设计等等,而每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必须结合产品特征、地域环境、政策环境等条件而进行。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在熟知各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融会贯通,才能建立起适合于本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应该是唯我独有,它不是某一种模式的简单翻版,而应该是多种模式的融合。就拿薪酬体系的设计来说,如果我们采用前苏联的技术等级制,就会失之偏颇;采用日本的年功工薪制,由于观念环境的影响,可能水土不服;采用西方的绩效工薪制,可能对员工的勤勉工作有失不公。因此在制定工薪制度时就不能完全地去照搬某一种模式,但是却必须去了解各种工薪制度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们的习惯观念,进行优劣分检,确定取舍,然后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薪酬体系,使它既能符合于员工们的心理要求,不至于与传统观念发生严重的冲突,造成员工们的普遍不满,又能成为激励员工关心企业,并为之勤奋工作的机制。这样的薪酬体系是没有什么模式可言的,因为它具有太多的个性特征,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相对固定化了的模式管理,还是各种时尚管理,对于初学企业管理的人来说,都必须认真地去模仿,就象习字者临摹碑帖一样,但是熟悉以后就不能囿于某种成见或教条式的规范,要敢于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进行创新管理,并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被某种模式所束缚。比如在生产性企业中,建立ISO900质量体系管理,所讲究的是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它强调的是完善所有管理制度,对所有的过程都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出现的问题都要落实纠正措施,并不允许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由于行业的不同、产品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能够实现这样的管理,有些产品在特殊的工序上,就会反复地出现类似的问题,而有些产品或工序总有意料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地出现,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就很难用完善的过程控制方法去解决问题,也许采取结果考核制度会更为理想,它可以在过程控制制度之外让员工更好地发挥作用,去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了解管理模式的时候,千万不能被模式所束缚,每个管理者都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不是在从事模式管理,我们是在从事实效管理,企业管理因需要而进行,不为模式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