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3.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2.措施:(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①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目的:为监视官民;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发展: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实行八股取士。①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②考试内容: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③考试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④文体: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⑤危害: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明经济的发展1.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2.农业发展的表现: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4.商业发展的表现: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在位皇帝:明成祖。(3)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4)概况①起止时间:1405年到1433年。②次数:7次。出发地:刘家港。③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④满载物品: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⑤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2(6)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1、】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原因: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3)概况:①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②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他大力整顿军队,组建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③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4)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5)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2.】戚继光身上的优秀品质(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利和弊利:(1)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弊: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金银等贵重物品作为赏赐,所换取的亚非各国的土特产品多为象牙等奢侈品,这种贸易是非商业性的封赏性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明朝国力衰退,郑和远航的壮举悄然结束。郑和下西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2.郑和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点一:科技名著1.著作:《本草纲目》类别:药物学著作作者:李时珍朝代:明朝主要内容: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并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地位: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被传到国外,翻译成多国文字。2.著作:《天工开物》类别: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著作作者:宋应星朝代:明朝主要内容: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地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3影响: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著作:《农政全书》类别:农学著作作者:徐光启朝代:明朝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地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知识点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修筑的目的是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修筑18次,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长城以城墙为主,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2.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宫城的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知识点三:小说和戏剧1.《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主要内容是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该书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主要内容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丑恶嘴脸,描写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该书是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主要内容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三部小说的共同影响:它们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书画艺术领域涌现出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明朝时期】3.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该书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上,统治阶级的腐败。表现在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当时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经济上,大肆搜刮民间财富。表现在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天所。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1)爆发原因:政治日益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2)代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3)口号:“均田免赋”(4)发展: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4(5)政策: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6)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7)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第十八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一1.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背景: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2)过程: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郑成功指挥军队在海上击沉荷兰战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的据点中,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多次打败荷兰海上的援军。1662年,收复台湾。(3)意义: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4)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5)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6)台湾府设置的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7)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