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比较与借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比较与借鉴摘要:都市化是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模式,大都市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和产业创新的主要地域载体,具有前瞻性的都市区规划是其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进入都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应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的经验,通过加强科学规划、协调区际合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都市区经济发展新路。关键词:都市区;城市化;经济发展;长期目标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1―0107―03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全面跨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都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但也面临诸多城市化问题的困扰。因此,借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一、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的历程(一)美国都市区发展的历程美国都市区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1940年。在这一时期,都市区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1920年,美国有58个都市区,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33.9%。1940年,都市区增加到140个,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7.6%,已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边标志着都市区已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第二个时期为1940~1990年,主要表现为大型都市区的优先增长。在这一时期,都市区数量由140个上升到268个,人口接近两亿,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80%。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型都市区发展速度更快,其数量由1940年的11个增加到1990年的40个,人口由3369万增加到1329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5.5%上升到53.4%,即全国人口有半数以上居住在大型都市区。如今,居住在大型都市区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更高达70%以上。都市区已成为美国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托和载体。1999年,美国都市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7.65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全国有1.08亿人在都市区就业,占整个国家就业人数的84%。美国都市区产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两个特点是服务化和集约化,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城市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变。同时,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都市区的产业转型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造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奇迹。目前,美国GDP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两个部门――金融服务业及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务业分别有90%和87%的业务集中于都市区。在美国,金融服务业拥有最高的人均产出水平,1999年达23.7万美元,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务业人均产出为10.6万美元,居第三位。金融服务业选择在都市区原因在于接近服务对象,可快速开展业务,也容易雇佣到高素质职员。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务业位于都市区,可使其运输和通信网络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都市区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和集聚地。美国绝大多数新兴产业都起步于都市区。目前,美国国内最新、最具创造力的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电信设备、光学设备、互联网发布和管理咨询等均集中于都市区。1999年,都市区雇佣了716.2万名高科技从业人员,创造了9218.3亿美元的总产出,产值占全国高科技产业的94%。1995~1999年,美国高科技产出的增速平均每年为10.6%,是所有商品和服务业平均增长率的2倍,高科技产业为GDP的实际年增长率直接贡献了1.5个百分点。(二)英国都市区发展的历程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851年,英国就成为第一个城市化率超过50%的国家,199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5%,其典型都市区是伦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伦敦的人口迅速增长。1800年,伦敦人口仅为80万人,1851年已达268.5万人。1901年,伦敦人口达658万人,占英格兰和威尔士总人口的20%。人口的膨胀导致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特别是工人居住区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而且,随着城市不断向外蔓延,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1898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旨在消除由极化现象导致的大都市空间不平衡发展。但20世纪初期,伦敦仅仅在郊区象征性地建设了一些田园城市,而新的工业部门的出现使伦敦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到二战前期,伦敦的人口已突破800万人,建成区面积大幅扩张,城市病现象日益凸显。为控制城市的无限蔓延,伦敦提出三项创造性的规划,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1938年提出用“绿带”控制大都市无限蔓延的方案,以引导绿带以外地区的发展,这一概念后来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大都市的规划中。二是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规划面积达6731平方公里。根据伦敦发展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圈层发展模式。三是1946年英国政府制定“新城市法”,把都市区的新城建设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并在大伦敦区先后建立了8座新城。(三)日本都市区发展的历程日本是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关东、浓尾、畿内三大平原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城市,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日本的大都市圈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区域政策。1956年,日本公布“首都圈整备法”,在东京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大都市圈建设基本规划,制定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相应标准,同时以大都市圈为单元进行功能区域分工。1980年,日本已有最著名的东京大都市圈、阪神大都市圈和名古屋大都市圈。从1950年起,日本各地的人口开始向三大都市圈大规模集中,各大都市圈内部的各类产业也随也着日本工业化的推进逐步发展。三大都市圈在日本经济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高速新干线的连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及獭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地区一起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带――东海道大都市带。该大都市带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0多万,集中了日本一半以上的人口。东海道大都市带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中了全国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国民收入的2/3,全国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其中,东京大都市圈是东海道大都市带的核心,包括一都三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崎玉县和千叶县,面积为13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3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5.3%,是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二、发达国家都市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从发达国家都市区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城市形态与产业升级、结构转换同步推进。首先,都市区已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化发展潮流,成为各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和重要的空间形态。同时,都市区也成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主要地域载体。随着城市向都市区形态的推进,产业将不断“软化”,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将不断升级。都市区在一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其次,在区域一体化视野下进行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都市区规划是都市区良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借鉴各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将城市功能、层级区划、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并进行规划统筹,已成为都市区发展的基本共识,也是克服城市病的良方妙药。最后,应加强大都市城市管理和组织的创新。当今世界,人口、产业、资源等加快向都市区大量聚集,城市管理日趋复杂,都市区与周边地域的协调合作愈加密切。在这一背景下,大都市管理的组织创新刻不容缓。三、对我国的启示(一)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构建中国都市区模式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已显现都市区形态,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群发展迅猛并向都市圈形态转变,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已形成以4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都市圈城市群,在山东半岛、闽南沿海、豫中、成渝、关中、武汉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也分别出现了较为密集的城市密集区。而且,这些都市区和城市群还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因此,我国要构建以中心城市带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区模式。我国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有中心城市起龙头作用。在城市化初期和中期培育中心城市尤为重要。二是城市规模大小取决于城市功能定位。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城市功能分工和特色建设,使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与城市功能、城市产业发展相协调。三是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我国要推进中心城市和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二)建立跨区域行政组织以强化区域间的协调管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出现大量类似于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亟待设立跨区域的行政组织来协调处理。在发达国家,这类行政组织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鉴于我国行政体制有别于美国,垂直领导体系比较完善,所以不必设立新的机构,完全可将区域协调职能赋予相应的政府部门,由该部门牵头,会同下一层级政府的对应部门共同履行协调职能。在各方分歧较大、协商失效时,上一级政府拥有裁决权。综合性的区域协调职能可放在综合管理部门,专门性的区域协调职能则纳入专业管理部门。当各类区域协调发生冲突时,专业协调服从于综合协调。(三)加强区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从发达国家都市区实行区域协调管理的经验看,成效最明显的协调手段是区域规划。各类跨区域行政组织都把区域规划作为主要政策工具。因为区域规划涉及的一般都是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不参与地方事务的具体管理,解决的是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因此易被地方政府所接受。目前,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必须进一步抓好落实。从美国经验看,区域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法律保障。在目前我国尚无区域规划方面法律的前提下,建议加快研究制定区域规划编制和管理条例,以逐步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另外,区域规划的实施必须有行政和经济手段作后盾,可规定凡跨区域项目,必须纳入区域规划或不违反区域规划原则,否则不予批准发放各类许可证。对纳入区域规划的项目,上一级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四)以市场化改革增进区际合作美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是联邦政府很少有强制性的法规,基本遵循市场规律。地方政府之间经常会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通过合作来完成区际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可借鉴美国经验,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增进区际合作、强化区域协调管理。参考文献:[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戴胜利,周璐城市圈内区域利益冲突的过程管理[J]求索,2010,(6)(责任编辑:李琪)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