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二入四行观惟觉法师讲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疎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原文:【报冤随缘无所求缘起性空称法行】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梁武帝萧衍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剎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缶+欠)。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佛法是心法,要如何去契悟佛心呢?契悟的道理有很多,但如何从众多的道理中找到扼要、简明又是正法的道理?达摩二入四行观虽是短短的几百字,但是却把什么法都统统包括进去了。「达摩二入四行观」虽是短短的几百字,但,却把什么法都统统包括进去了,能将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打坐是佛法,走路也是佛法,行住坐卧统统都是佛法,那么,我们这一生就能得解脱。因此,「达摩二入四行观」可说是道理中的道理、扼要中的扼要,是心法当中最最简要的道理,千万不能小看它。各位对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的道理都必须要了解透彻,不但要透澈的了解,还要背熟,尤其是当中的道理更要背熟,时时刻刻地用其中的道理来反照自心,融会贯通了,事与理就相应了。【一、报冤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当下的这念心,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就是出世,就是净土,就是圣人。高兴、欢喜的时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时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但修行人却不是这样,不只要──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还要做到「逢苦不忧,甘心甘受」,什么道理呢?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当下的这念心,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就是出世、就是净土、就是圣人。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呢?我们必须知道,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如今成熟了,恶业成熟了,当然要受果报;然而果报受后,业障自然也就消除了。这个道理如果能通达、洞澈无碍,事理圆融,有事有理,就称之为「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通达、明了了这个道理,自能生觉照之心,心不再随境转,没有苦恼、没有取舍,当下这个心就与理(理就是真心)相应,得到解脱。也就是说,能体悟到面对不如意的境界,心当中无苦无忧,就能与道相近,能进入菩提大道、能进入真性了。【故说言报冤行。】能够依据上面所说的道理去观照,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逢苦不忧,自能消除业障、化除是非,把「冤」转成了同参道友、法亲眷属,就能够彼此容忍与和合了,这就是转识成智,也是报冤行的道理。【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我们常说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的随有随顺的意思。譬如说,现在是结夏,结夏的因缘现前了,你就要随着结夏,藉着这个因缘来用功。什么时候该走路就走路,什么时候该做早课、礼忏、听法、静修...都要随众,这样就是随缘。如果人家在静修,你却跑去拜佛;人家在拜佛,你却跑去打坐,那就不是随缘了。缘有逆缘与顺缘两种,这两种缘我们都必须随顺。随顺着不好的因缘要怎么办呢?用上面所说的「报冤行」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如果是很好的顺境,是善缘,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所以是没有自性的、是空性的。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进一步的说,不但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是众缘所生;我们这个心呢?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灭灭着,所以不只身体无我,心也是无我。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空,本来虚妄,是业感所现。众生在过去造了善业、恶业,有了善恶的因缘,就是缘起;不管是善业缘起或是恶业的缘起,就是真如缘起、唯识缘起、分别缘起.........等,只要是缘起就是假相。众生是众缘所生,因缘和合就有,因缘散掉就没有了,没有一个实体,所以说是假相,缘起的实体是空性,所以是不二的。这个假相是过去的善、恶业所招感,造了善业就要受善报,造了恶业就要受恶报,但善恶业都是缘起,缘起当然就是虚妄不实的了。虽是虚妄不实,然而造了善恶业还是要受报,善恶业夹杂,那自要「苦乐齐受」罗。【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若非过去世中的善愿与心愿,今生要出家,也不是容易的事。苦与乐是从善缘恶缘的因缘和合所生出来的,这个道理我们明白后,当享有善果时,不但不会生出骄傲,更会珍惜、把握这个善缘、善根努力修行。各位不要小看出家这个因缘,若非过去世中的善愿与心愿,今生要出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有了这个善根切不可心存骄傲,因为过去世发了──希望「能弘法,能利益众生来成就菩提」的大愿,今生方得以顺利出家,而且还得到人家的供养与赞叹,这是过去世辛辛苦苦所修,也是沾三宝慈悲的光明;假若没有佛法,没有佛的出世,没有大众的发心与供养,那么我们的衣食住行不就产生困难了吗?各位今天在这里,住的是佛的宝殿,有清净的道场,还有师父的指导,生活是安全又安定,这一切都是过去的善因缘所得来的,不要因此而欢喜、骄傲,为什么呢?譬如说,人家供养我们很多红包,这是善缘,然而这一些福德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欢喜与骄傲;就算是道业有了成就或成了道,这也是沾三宝的光明、众生的发心及这个道场的因缘和合而成,「何喜之有」呢?不只道业如此,做世间的事业也是如此,事业有成是一种「得」,这个「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困缘和合所成的,试想,假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政治不好、社会也不安宁,尽管你所生产的东西品质再好,而且很有利润,因为政冶、社会不好的原因,没有人来购买,还是无钱可赚,不是吗?佛法还讲福德因缘,没有福报的话,再努力与拚命也是白费。【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所以说,一切一切都是缘起,仗自己的努力、仗三宝的光明、也仗众生的慈悲等因缘和合才有所成。假若,事业失败的时候,要仔细检讨反省的是:失败绝非朋友和父母给我的,也不是政治社会给我的,是我过去世没有修到福报,所以事业会失败。这样的去检讨反省,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嗔恨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家富贵,我也不憎恨,看到人家贫贱,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在道场里,看到人家很聪明、很有智慧,不会嫉妒,看到人家迟钝、身体不健康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的心就是没有增减。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什么叫做有增有减?欢喜是增,失去了心生后悔是减,有增有减,我们这念心就难以平静,没有办法与真心相应。能做到人家来供养我不欢喜,不来供养也不烦恼,就是得失从缘了。我们现在的因缘很好,人家对我们这个道场很肯定,所以来朝山、来供僧;假若有一天人家觉得我们这个道场不好,不来朝山,也不来供僧了,甚至还生毁谤,想想看我们应该如何?各位平时做到:人家到道场来发心,我们的心很平静;人家不来,我们也不着急、仇恨、烦恼,心始终是平平静静的,就是心无增减的境界。还有,身体健康也不要太骄傲,更不要讨厌生病的人,说不定,过几天,马上自己就生起大病来了,那时你要怎么办呢?无增减的心喜风也吹不动,心也不会被赞叹的声音所转、所动摇,无动摇的心,就是圣人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样子就「冥顺于道」了。冥然顺随于菩提道、解脱道、无上道,也就是冥顺于真性、清净法身。各位也许会觉得奇怪,嗔心我们都知道要忍下来,欢喜、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也要不动呢?有人说,每天要大笑三声,身体才会健康,各位认为对不对呢?其实也不一定对,因为你的心一动,就失去本心、失去了理智,这一动也生出了慢心、贡高,因此,还是喜风不动比较好。【是故说言随缘行】世间法透彻了就是佛法总之,随着善缘福报的现前,我们自己不生我慢、欢喜心,一生出我慢与欢喜心,就与道不相应了。世间法透彻了就是佛法,前面所说的「报冤行」是忍,「随缘行」也是一个忍,能够做到「忍心不动」,也就能够报冤行、随缘行了。不动,是菩萨与圣人才能达到,「不动」并不是成了死的东西,有些人错认「不动」,以为不动就是──修行时,白天不能做事,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随顺着道场的因缘来做事、修行,怎么可能不动心呢?动心,是动了善念,自己能做主,处处做主,起了善念也不执著,就是喜风吹不动、春风吹不生,真正的得到解脱、得念。上面所说的二种行,都是告诉我们加行,能做到的话,对道业就能有所成就。【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菩萨视淫欲如火坑,而退避三舍。我们这念心是什么都不求的,因此达到了什么都不求就能与道相应了。古德说:「外无所求,内无所得」,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世间人求名、求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修行人初初开始也有「求悟、求道」的心,这种有求的心,始终长在「迷」里,长久以来,世间人被色声香味触法迷失本心,被外面的假相诱惑而迷失了本心,认为外面的东西才是美好的、究竟的、快乐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贪着,有了贪着的心,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这一连串都是「求」。有智慧的人,了达真理、真空实相的道理,知道世间人的观念与认识都是需求,与道是不相应的,所以不随世间人去做,却反其道而行。例如,世间人求「娇妻美妾」,但菩萨却视如避火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智慧,知道贪着欲爱、色爱将来会堕入畜生道。佛经曾如是讲过,众生贪着男女之欲爱,好比无知的小孩子贪着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样,为了贪图那种甜蜜的滋味,无视于舌头会被割掉、受很大生死的危险,因此菩萨视淫欲如火坑而退避三舍。还有,世间人所说的「艳福」,以为是走了桃花运,有智慧的人却不如此认为,知道「福兮祸所伏兮」,视艳福为大祸临头。他看得很清楚,不但当下要受害,而且未来也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