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市政管理学(第二版)杨宏山编著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第6章城市规划管理重点问题近代城市规划的催生背景近代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和程序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度安排中国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变革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1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6.1.1城市规划的含义1.城市规划的概念规划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对未来活动加以控制的行为。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而对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部署。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生活、环境、教育、文化、科学、建筑等多领域,具有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机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但解决不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问题;市场机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和城区扩大,但也造成了城市分散化、城市中心衰落、土地使用浪费。城市政府对解决这些问题负有责任,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工具之一,就是借助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1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6.1.1城市规划的含义2、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卫生防疫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1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6.1.1城市规划的含义3、城市规划立法12341909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制订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传统城市规划主要关注于城市用地规划和建筑布局,而当代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并在这个原则下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和建筑分布。1989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它标志着城市规划管理被纳入了法制化道路。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1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6.1.2城市规划的特征权威性阶段性前瞻性城市规划的特征区域性综合性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1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6.1.3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4123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56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1、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在神权至上的思想控制下,神权和等级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教堂和市政厅成为城市的中心。冲破了神权的精神枷锁,将人文主义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之中。人文主义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2年19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提出了建造大片公园绿地的理念。美国建筑师欧姆斯特:城市公园系统此后,城市规划还兴起了用绿化带分隔市区,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的观念。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马塔提出沿铁路干线建设“带形城市”理论,它为沿交通线发展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的西欧城市规划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英国记者霍华德在吸取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理念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理论,突出地表现为功能主义理念的兴起。)一、1910年,法国建筑师托利•戛纳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第一次系统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他把工业区、港口、铁路、居住区严格区分开来。1915年,英国学者格迪斯在其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中,第一次从区域经济出发考察城市规划,并提出城市规划应该遵循“调查——分析——制定规划方案”的基本程序。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1922年,瑞士籍法国人、著名建筑师柯布西埃在《明日的城市》中,针对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拥挤局面,提出依靠现代经济和技术力量,通过建造摩天大楼和发展高层建筑来减少建筑密度和增加人口密度;通过发展立体交通改善交通条件;通过增加绿地改善市区生活环境。1925年,他还为巴黎市中心改造提出“伏埃森方案”,主张用高层建筑改造市中心区,以几何形体组合作为形式美的标准。对于历史名城来讲,他的这套理论当然不可能被接受。但柯布西埃的理论对西方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起了很大作用。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三、1922年,英国伦敦规划委员会总顾问昂温为疏散伦敦市区人口、创造田园式理想城市提出了建设城市新城(卫星城)理论。该理论有利于克服大城市市区过分拥挤、结构老化、失业压力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发展。它对解决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业、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法国、北欧、美国、日本以及苏联、东欧等国的大城市周围,都建起了不少新城(卫星城)。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四、1929年,美国规划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主张汽车不要穿越居住区,这一理论成为城市建设中规划居住小区的指导思想。邻里单位理论主张,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邻里单位,邻里单位的规划原则是:(1)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为邻里单位和用地规模的标准;(2)邻里单位内配置各类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设施;(3)邻里单位内部采取终端式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4)居住房屋的布局应有最佳朝向和合理间距。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五、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率先论证了城市体系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所谓“中心地”,是指在城市体系中,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各自的经济中心作用,每个城市的规划,既要看到本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也要看到与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主导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强调城市规划应当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优势。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六、20世纪30年代的《雅典宪章》,第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规划大纲。主要内容:(1)把城市明确分为四个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城市规划必须保障这四个功能的充分发挥;(2)居住区是城市的最主要生活区域,居住区应安排在城市最好地段;(3)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居住区域,可以建造间距较远的高层住宅,并留出必要的空地,以便配置公共娱乐设施和停车场所,要使住宅得到阳光和自然景观;(4)办公楼、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不应过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5)城市规划是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科学,而不是传统所谓长、宽的二维空间科学;(6)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是衡量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基础;(7)必须使城市规划成为法律,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城市规划的贯彻实施。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七、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提出建设步行商业街和步行商业区,至今仍被许多城市的核心商业区所采纳。此外,城市公园理念得到普及性传播,在市中心设置大片公园绿地,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针对城市建筑密集、人口密集导致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一些城市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通过发展高层建筑来降低密度,通过发展立体交通来改善市区通行容量。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八、1942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中,提出城市“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论”既不同于“田园城市”主张,也不同于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它主张在城市中心过分拥挤或衰败地区,按照“有机秩序”原则加以疏散和更新,把大工业疏散到城市周边和郊区去,使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得到有机协调发展。沙里宁主张,在城市中保留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对市民工作和生活进行集中布置,减少市民上下班的时间和交通拥挤。在实践中,以纽约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该理论,开始把城市的部分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转变了自近代以来的向心型城市化模式,出现了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的发展新趋势。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4、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二战后,20世纪前半叶形成的强调分散布局、低密度发展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已经不适应城市多功能综合发展的需要。许多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开始流行:强调城市规划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出城市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结构;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运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进行城市规划,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预测性和操作性。一、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城市“增长极核”理论,揭示了大城市具有巨大的经济集聚作用,对于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他认为,城镇体系布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转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大城市的增长极核的带动。所谓增长极核,就是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经济功能,能够拓展市场交易半径和市场网络密度,能够吸引众多企业参与专业分工,对区域经济活动具有强大的催化作用,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因此,落后地区要注意制定大城市发展规划,扶持区域经济增长极核。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4、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二、20世纪60年代,城市建设和规划者认识到仅仅依靠技术条件,并不能够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必须配合以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才能实现城市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郊区化导致大批富人和中产阶级从大城市市区迁往郊区,导致市区衰落、产业萧条、税源不足、基础设施陈旧、住房失修、失业增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开始制订市区复兴计划,它们重新制定城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贴息贷款,建造公有住房或补贴私人住房,减轻市区税率,吸引企业返回市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大城市的市区衰落问题。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规划的理论演进4、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理念的新发展还表现在,日益重视保护历史纪念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纪念物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发展或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1964年,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协会(ICOM)通过《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即《威尼斯宪章》),它总结了文物保护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当做历史见证物,也要当做艺术品来保护”。宪章还规定要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从平面、立面到室内的装饰、雕刻、绘画,强调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多个时代的叠加物。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必须与原来部分有明显区别。市政管理学(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2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6.2.1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