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之《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河南省鹤壁市高中贾燕【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切入背景,导入新课师:在明媚的春光里,有这样一天,满朝文武可以脱下官袍,集体休假;青年男女可以不受礼教的约束,荡秋千、放风筝,对歌抒怀,爱我所爱;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们到野外郊游踏青。这一天,人们常在水边祭祀,用浸泡香草之水沐浴,洗去疾病和不祥。也正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在美丽的兰亭溪畔,一场盛大的聚会开始了。在这场聚会结束之时,一个人用他遒劲有力的大笔书记录下这一幕,千古流芳!这场集会被称之为——(生答:兰亭集会),这个人正是——(生答:王羲之)二、感受书法,由字及文师: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生答:书法),其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被称之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这就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幻灯片显示书法作品),其中二十个“之”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幻灯片显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及二十个“之”字)。与书法交相辉映的,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兰亭集序》。三、预习检测,掌握字词(幻灯片显示字词)生齐读字音,单人提问,解释字义师:这里有一个文化现象,哪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流觞曲水”?生:就是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师:很好,(幻灯片显示:觞与流觞曲水的图片)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活动。如果还有没掌握的字词,我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并探讨。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老师来读第一段,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其他同学解决两个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2、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请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一个字来概括。谁愿意来朗读二三段呢?(生举手,指定学生,师生分别朗诵)师:两位同学朗诵的非常好,都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那我们检查一下老师刚才提的问题。第一个: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生:兰亭集会的盛况。师:那它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呢?用原文的话来回答。生:文章每一段的情感都不一样。第一段写兰亭盛况,情感是乐;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情感是痛;第三段交代了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情感是悲。师:大家同意不同意?生:同意。(板书:乐、悲、痛)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集会,居然能引发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五、对比感知,作者之乐与痛师:大家齐读第一段,用文中原话找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和感受(幻灯片显示)(生齐读)师:大家一起来填一下幻灯片上的内容。生(集体回答):时间:暮春之初;地点: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师:好,大家找的比较准确,但在回答感受的时候,老师有点不同意见。在“信可乐也”之前有一个词语“所以”,请问“所以”是什么意思?生:用来师:很好,用来是表示目的的,这个词语前后内容有什么不同?生:前面是集会内容的描写,后面是感受。师:好!那我们先看“所以”之前的内容,根据大家刚才填写内容的提示,看一看有哪些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呢?生1:时间好,春光明媚;景物也很美,有山、水、竹。生2:活动高雅,喝酒尽兴,吟诗作对。生3:天气好,天公作美生4:参加聚会的人也很好,都是文人雅士。师:很好,大家都感受到了集会之乐。《滕王阁序》中用6个字概括了这场盛宴,是哪6个字呢?生:四美具,二难并。师:是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上贤主、嘉宾,这个三月三,美到了极致。(板书:美,幻灯片播放配乐动画)于是,在微醉的春风里,王羲之与天地相融,忘情的舞蹈于水墨之间,一支笔,书写下千古传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一段。女生读,男生倾听。(女生齐读第一段)师:这么美的时刻,作者为何而痛呢?大家自由阅读第二段,找出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何而痛。(生自由诵读)师:前后桌自由分组,分享一下学习感受。(小组讨论)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向之所欣“句体现了作者痛的原因。这就话说作者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已经变为陈迹,为快乐消逝而痛;何况人生的长短听凭造化,生命终要终结,为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而痛。师:很好,老师追问一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原因是什么?生:是快乐短暂。师:从哪里看到的?生:俯仰之间,说明时间短暂。师:不错,这一句说明痛的原因是欢乐易逝,生命短暂。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来说明痛的原因?3小组2:由“欣于所欲”一句,可以看出,也是说欢乐易逝,因为只能“暂得于己”。师:单纯说欢乐易逝吗?作者说“感慨系之”,感慨是随着什么而来的?生:情随事迁。师:对,兰亭集会是愉快的,但正是其盛大,难以再有,所以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忆这美好时光,难免会在无限回味的同时,悲慨岁月无情,美好易逝。(板书:逝)大家注意文中有一个“况”字,它与前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生:递进关系。师:作者想强调的痛的原因是什么?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人生太短暂。师:很好。所以,作者后面才会发出感慨“死生亦大矣。”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圆满的团聚终将离散,再坚强的生命终将死亡。现实,像铁一样生冷,摆在了王羲之的面前。男生读第二段,女生倾听。(男生齐读第二段)六、深入感知,作者之悲师:这种生死之痛,是王羲之一人一时之痛吗?生:不是。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第三段。师:但第三段作者没用“痛”字,而是——生:是“悲”字师: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显示)1、平时,我们说“悲痛”,悲与痛是一个意思,在本文中,悲与痛有什么区别?悲是否比痛程度更深呢?2、王羲之如何看待生与死?请找出文中原话回答。(生齐读)师:哪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生:文中的“痛”是说王羲之自己,“悲”是说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与今人看古人一样,程度上更深一层。师:好,我们按时间顺序,把文中提到的三种人排个序,应该是什么呢?生:昔人、今人、后人。师:很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曾在他们的文字中表露过这种被叹,你能想到哪些诗句?生1: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生2:李白也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生3:《赤壁赋》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4:还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师:在这一段,王羲之将一人一时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但面对无法回避的生死大事,王羲之是怎么看待的呢?用文中原话来回答。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师:这里,作者认为生与死是否一样?生:不一样。师:(幻灯片显示时代背景)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十分动荡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现实,不务实际,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及时行乐,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4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也有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人,他还活着。”只有懂得生死的不同,才懂得珍爱生命。七:后之览者,有感斯文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品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说呢?生1:我们无法掌握生与死,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价值的事情。生2:我觉得王羲之很伟大,他虽然感慨人无法掌握生死,但是却用自己的人生给我们做出了如何生的榜样,他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正是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才能将我们的意志铸造得如此坚强。与其说文章时作者发出的悲叹,不如说是对人生怀有一种悲悯情怀与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有限生命后的无限价值,于绝望处升起希望,更懂得在风雨中微笑前行!同学们,生如夏花般绚烂,王羲之做到了,希望大家也能绽放生命,不负年华!最后带着感悟,我们再读《兰亭集序》。(生齐读)课后反思:这是我参加河南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时所讲的一课的课堂实录,获得了一等奖。在课堂上,我力求突出三点:1、“文”“言”并重,由“言”及“文”,体现文言文教学特点。文言文教学只有做到“文”“言”并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文”“言”并重,就是要“析词理趣,两手并举”。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就不仅要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字、词、句的解释,还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生命体悟上的共鸣。《兰亭集序》虽然文段不长,情感变化的脉络也比较清楚,但对其思想的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一节课最忌贪大求全,要紧紧围绕课文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及环节。围绕“文”“言”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在揣摩情感的时候,由“所以”一词的词义引出第一段“乐”的缘由,由第二段“况”字的词义引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对生死的看法。由字义到内容再到文化,由外到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2、投入饱满的感情,力求出新。《兰亭集序》是篇经典文章,许多大家都讲过,想要出新很难,我尽量突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始终充满激情,以情感带动学生的全情投入。体现在文本解读上,一是在“美文品读”这个教学环节中,将第一段、第二段的“乐”与“痛”放在一起对比感知,让学生在文中用原话回答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感受,带入情境,感受其美,然后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得出这些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会消逝的结论,因势利导,引入作者之痛。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强化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二是以亭子的造型为主体,精心设计板书,以板书串连起文章主体脉络。板书整体是一个亭子的造型,三角形的顶是由隶书“乐”“痛”及小篆“痛”组成,中间由箭头连接。小篆“痛”在顶尖,既体现全文情感的高潮,同时又指向“乐”,串联起全文情感脉络,及教师情感解读的导向:“乐”是情感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体现了大悲之后的悲悯情怀,要于绝望处升起希望。自然引出结语:“绽放生命,不负年华”。3、师生互动,努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文言文学习应重视诵读,诵读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深入理解文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中,诵读贯穿始终。一开5始就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范背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每段学习完毕都有诵读环节;课文结束时再集体诵读,强化认知。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课堂节奏前松后紧,整体掌控性不足。从导语到第一段“乐”的解析,用时超过了二十分钟,在解析“乐”的时候有拖沓之嫌。到“悲”的分析时,用时较少,势必比影响对其内容的挖掘与扩展。另外,文本解读中,影像资料的运用方式有待商榷。在导入语中,把王羲之《兰亭集序》二十个“之”字在投影上打出;在字词解释中把“流觞曲水”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都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帮助了解较陌生的文化常识,这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在第一段末插入两分多钟的关于兰亭集会的音像资料,不符合现在倡导的以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感知文意的理念。当学生正沉浸在文字的意味中时,用影像资料就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破坏了整个文字学习的连贯性。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将这个环节放在导入语中,配以关于上巳节和兰亭集会的背景介绍,引入课堂会比较合适。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这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清晰流畅的课堂掌控能力,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教师自我的交流、表达能力等,我会在大赛中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