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初期总人口]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读课本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177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P5图、P6、7文字)“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3.【常考点】地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社会管理困难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养老负担重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适度鼓励生育、适度移民、延长退休年龄老龄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0%以上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读课本P8“图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会阅读“三角坐标图”]: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P9、10):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②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①清代以前: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原因:政治因素(战争)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经济因素(2)新中国成立后:①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内地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城市)原因:经济原因(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医疗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例如:人口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民工潮等。2.政治因素:(战争、移民戍边)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外出求学)4.生态环境因素:例如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5.其他因素(性别年龄、家庭婚姻)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利: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弊: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困难;2.对迁出地的利:缓解人地矛盾、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弊:当地人才减少,劳动力不足。【我国人口现状】人口自然增长:三低模式;原因是计划生育;影响:人口老龄化;措施:见左页人口机械增长:迁移方向为欠发达—发达(内陆—沿海,农村—城市);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见上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指标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定义环境能容纳的最大值人们感觉最舒适的适宜值特点警戒值生存层面,有相对性合理值发展层面,也有相对性影响因素正相关:自然资源(首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负相关:消费水平侧重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首要因素,估算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综合考虑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意义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地域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点状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区形态特点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通信发达③人流量大④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位于市中心或交通线交汇处中心商务区呈点状位于市中心住宅区占地面积大①最广泛的用地方式②由于经济原因,呈现高级和低级分化①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临近文化区②低级住宅区:环境恶劣,临近工业区工业区集聚成片①工厂在空间上集聚③在环境污染①城市边缘②交通便利③考虑环境(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注意: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经济因素:城市内部地租的差别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形成(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通达度)[注意:地租曲线]原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影响今后土地功能分区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政因素:政府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易考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及原因分析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城市规模功能区分化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城市距离城市数量高大明显强大远少低小模糊弱小近多【提示】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区越明显,服务功能就越强;反过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的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成正比。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化内涵:①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②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③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很大(课本P34图2-2-5)国家类型城市化阶段起步时间水平目前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达国家后期阶段早高慢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初期、加速阶段晚低快不相适应另外,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仍以城市化为主,个别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进程加快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上述城市带的共同特征:地理位置上中纬度地带;自然条平原地带;政治经济中心枢纽;空间分布带状延伸。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措施】:①环境治理与保护(如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②城市绿化;③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④改善城市交通,居住环境,规划城市道路,住房建设;⑤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卫星城的意义]:①分担城市职能;②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③利于保护、改善环境;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上:1.空间布局上: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而欧洲很多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大教堂以及市政厅,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2.建筑结构上: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直率敞朗。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地域文化不同,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3.建筑风格上:中西宫廷,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均不同[注意]: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地形(①平原发展种植业②山地丘陵发展畜牧业、林业)、土壤、水源(灌溉水源)、耕地面积[思考]:为什么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引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发展种植业的水源来自哪里?(祁连山冰雪融水)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劳动力、农业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地价等[小结]: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到底种了什么。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农业大体可分为13种不同的地域类型:原始农业(3):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4):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稻作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6):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市场园艺业、种植园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主要农产品区位分析传统稻作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水稻①自然;②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东岸,如华北地区小麦①自然;②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传统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桑/蔗/果、鱼——地中海式农业地中海气候区亚热带水果(橄榄、葡萄、无花果等),粮食(小麦)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东北地区)小麦、玉米、大豆①自然;②地广人稀;市场;交通;工业基础(科技)现代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谷物、牲畜同上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肉蛋奶①自然;②城市边缘,靠近市场,交通便利;饮食习惯;地价高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阿根廷肉皮毛自然;地广人稀;市场;交通;地价低市场园艺业城市周边蔬菜、水果——热带种植园农业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大规模热带作物经济——【注意】:稻作农业的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的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现代混合农业的优势:①互惠互利(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③(市场灵活)经济收入稳定城郊农业的主要农产品是肉蛋奶、蔬菜、水果、花卉、区位优势为城市边缘,靠近市场,交通便利;地价高,适合高利润产品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砍、过牧、过垦易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大量农药使用易导致土壤板结、污染第二节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工业指向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原料.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果汁厂、采掘业、高级家具厂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市场.市场指向型接近市场饮料(啤酒)厂、食品工业、普通家具厂、印刷厂、石化工厂、汽车制造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交通.交通指向型布局在①沿海沿江港口②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地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过度依赖交通的工业科技或劳动力素质.技术指向型接近科研机构或大学城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或高级时装、瑞士钟表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充足且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帽箱包等(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需投入大量劳动力环境条件————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感光器材厂、电影工业、高新技术产业①对环境质量有要求的工业②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慎重能源.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水电厂等)冶金(炼铝厂、炼铜厂等)、电镀厂、化学等重工业.高耗能工业其他因素政策、集聚作用、厂商的个人喜好等【注意】:在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如,普通家具厂为市场指向型,伊春家具厂为原料指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为市场指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为原料指向型;新疆的棉纺织工业为原料指向型,上海的棉纺织工业为市场指向型;伊利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为原料指向型,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为市场指向型二、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产品联系(产品“上下游”,产品与零部件“总厂与分厂”的关系)空间联系(公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信息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2.工业集聚的意义:降低运费,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劳动力;节约成本,集中处理污染,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协作;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类型:工业联系往往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便形成工业地域。[世界主要工业区]三、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要求高的工业:分布于环境优美区,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分布于城区,(如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轻度污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