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阅读的脚手架——“大阅读行动”相约鹿城(之二)在本次培训会上,来自北京的王文丽老师做了题为《整本书的阅读策略》的专题讲座,王老师从读整本书的目标定位,一般课型、阅读策略等几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600多名听众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下面我结合王老师的讲座,根据本人理解做一整理,希望能给我校的阅读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一、读整本书的目标定位1、读整本书,完成课标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意志,提高阅读速度,培养纯正的文学情趣。我认为这样的目标定位针对的是当前小学生阅读存在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缺乏读书兴趣、读书意志薄弱、阅读速度慢等诸多问题。但就阅读量来说也是勉为其难。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为100万字,不算一年级,从二年级到六年级五年时间每年读多少?每天读多少,我想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大家都能算。关键是能不能坚持下去。2、拓展想象空间,提供间接经验,丰富个体经历,扩大自我效能感。我觉得这个目标直接针对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效果体现在学生做阅读题上。3、强化叙述思维,发展语言能力,带动写作,产生语文学科的喜爱。基于这一点,不说自明,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阅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发生。尤其是写作一定可以从阅读中获得给养的。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付诸于行动,于是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阅读指导的一般课型,她提出的是两种课型,我结合包头东河区的经验,总结为三种课型:1、读书导读课,也可以说成是读书推荐课。这种课应该做到三导。一是导趣。也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心理学指出,阅读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周围人的言传身教,已读者的评价、对结果的期待、共读者的投入等。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为学生掀开书的一角,打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外面的风景。或者说是把学生哄入阅读的大门。二是导法。教给学生合适的读书方法,比如怎样选书,一般可以从书名、作者、内容等方面去选;可以从获取知识、情节研究、作品欣赏等方面确定读书目标。三是导行,那就是指导学生的读书行为,比如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确定读书目的、或者是做读书前的知识准备。比如我们要读《安徒生童话》,就有必要对安徒生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读懂他的童话。2、读书推进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阅读中期进行的。针对学生的阅读意志决定的,为了防止学生半途而废,或者是解决一些学生阅读方面的困惑和方法的错位。3、阅读交流课。因为班级读书交流会,立足于阅读整本书,所以应该由碰撞有延展。作为老师我们应切记不能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共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把交流引向感悟与思维,读出叙述之外的东西,跳出无压力、无功利、纯粹娱乐性的阅读舒适区,提高阅读品质。针对以上三种课型,王老师梳理出了九项阅读策略。策略一:预测。根据书名、插图、题目、目录或含在文章里的线索,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等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这种策略可以放在导读课中。比如导读《一百条裙子》,就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预测,谁会有一百条裙子?如果你有一百条裙子你会怎样?再如导读《时代广场上的蟋蟀》,你可以这样设计,时代广场是哪里?一想到时代广场你会想到哪些词语?这只蟋蟀是怎样来到时代广场的,来到后发生了什么事?策略二:找出重点。一本书有几万字,我们不可能用一节课把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孩子,所以我们就要自己先读,找出重点后交代给学生,提示他们在阅读时注意。这种策略应用于读书分享课。比如《城南旧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当我们把一长串人物列出来时,你有没有办法记住他们?谁是核心人物?他和其他人是什么关系?可以用一个思维图来表示。策略三:统整。这类似于单篇课文的概括主要内容。统整的立足点不一样,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如《鲁滨孙漂流记》就可以从题目来统整,“漂流”是什么意思?故事的主人公是哪里人,他的一生都漂流过哪些地方?策略四:连结。包括一本书和一本书的连结,和已知事物的连结,和自己的连结,和生活的连结等。如为什么童话中的女巫都一定得死呢?策略五:推论。用相当多的证据,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对文本没有明确表达的结论做出推测和判断。如《城南旧事》中的那个疯子是谁?她真的疯了吗?策略六:比较。可以把同一本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比如读完《草房子》这本书以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要评选油麻地的好孩子,你打算把奖颁发给谁?比较书中的男孩女孩,为你心目中的好孩子写颁奖词。也可以是不同的书相同人物的比较,如读完新美南吉的《小狐狸阿权》,可以这样设计,那些故事中还写了狐狸,回忆一下这些狐狸有什么特点?用“*”表示你的喜欢程度等。策略七:视觉化。就是把话变成画。如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就可以给某种昆虫画个像。策略八:做笔记。这种习惯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但是初期不能让它成为学生的负担,可以摘抄、可以剪贴。指导时要特别强调有用,就是说写作时可以改着用,也可原封不动的用,如果盲目的为了迎合老师胡乱的摘录,那就不如不写。因此这种策略可以是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相结合。其实人类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最初的模仿、逐渐地积累、最后形成语感。而模仿从最初的模仿说话,最终也会指向阅读,由此可以推出所有语的学习最终都是文的学习。是大阅读行动,让我们回到了人类学习母语的原点——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所以,不管是方法也好、策略也罢,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破掉它。就像建造大楼的脚手架,大楼建成之日,也是脚手架拆除之日!(王文丽简介:王文丽,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研修部副主任。共产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崇文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知识分子”等光荣称号,2007年教师节受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被聘为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学与教师成长研究室”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学团讲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