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汉语言A班1443102000008郭奕四世同堂作品介绍《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创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的时代正直中国的抗战时期,老舍先生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抗战题材的小说。老舍先生通过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都和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不屈的精神体现在北京沦陷时期每个普通百姓的身上。说说小羊圈•小羊圈居民老舍《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四世同堂》描写了41个老北京的小人物。有祈老人、祁天佑、天佑太太、祁瑞宜、祁瑞丰、祁瑞全、韵梅、胖菊子、小顺儿、小妞子、冠小荷、大赤包、犹桐芳、冠高弟、冠招弟、钱最吟、钱老太太、钱孟石、钱少奶奶、钱仲石、李四夫妇、长顺、马老寡妇、小崔、小崔媳妇、小文夫妇、白巡长、丁约翰、孙七、刘嫂、常二爷、陈野球、李空山、蓝东阳、明月和尚、富善、高亦陀、王排长、金三爷等。守旧的祁家老太爷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代表,传统、保守,善良但是过于愚昧,他将日本人对北京城的入侵看成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一件事情。有粮食和咸菜,再堵上大门,就可以躲避灾祸。在当时满目疮痍的北京城,老太爷恪守着礼节,想着过自己讲求体面和排场的生日。祁老太爷觉醒,是因为他的重孙女小妞儿在饥荒中死去,打破了他四世同堂的理想家庭梦,更激起了他对日本人的愤怒。这些使这个善良的老人心里埋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当他决定找日本人算账的时候,却传来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祁老太爷精神状态的发展变化,他经历了从求安到焦虑从焦虑到自责从自责到激愤的心理过程,展现了他在汉奸的枪口面前绝不低头和退缩的坚贞气节,作者通过描摹祁老太爷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这种文化因袭的优质和劣质,从而警醒人们扬长避短,适时而变,自立自强。祁瑞宣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塑造了祁瑞宣这个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于文化进行的思考。祁瑞宣在《四世同堂》当中属于众生皆醉而他独醒的人。1.圆滑。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他祖父的身影,很会处理与别人的关系。2.孝顺。为了孝顺自己的长辈,他容忍了包办婚姻。3.矛盾。4.真诚,尤其是抗战的家属。5.勇敢。利用他教师的身份为抗战进行宣传。他虽有远大的抱负,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选择留在家里,用自己的能力去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祁瑞宣帮助返回北平的弟弟祁瑞全开展工作,这样祁瑞宣实现了其部分的爱国思想,同时家庭和国家也可以兼顾起来。民族的败类有汉奸冠晓荷,有蛮横粗鲁的李空山等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官员和流氓,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点,他们都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然而他们又很无能,他们大多都想当官,都喜欢金钱。老舍塑造这么一群人物也是想要表达他对封建糟粕观念的抨击。为了钱财,为了当官,就算国家正处于危急时刻,这些人也丝毫不顾。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廉耻,更别提民族气节,有的只是钩心斗角,为了自己过得舒适,他们给日本人当汉奸。以大赤包为代表的贪图享乐者,彰显出了其身上具有的那种奴性。巴结日本人是她性格的最好体现,贪慕虚荣、世俗拜金。她以揭发检举、巴结等低劣的方式当上了妓女检查所所长,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来获得日本军官的眷顾,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冠晓荷是旧时代的小官僚,他是个文化人,比一般老百姓更清楚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但他功利心重,自私凉薄,只要能够锦衣玉食,甚至可以出卖国家。最终,他饿倒在街头,被日本人活埋了。这是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出卖国家,当亡国奴的必然下场。我们也能看到旧中国封建官僚政治文化恶性发展的结果。冠晓荷这样的卑劣人格并非偶然,老舍借钱默吟的口道出了这种封建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本质这种遗留的民族弊病影响着那些人一方面想做百姓的高官,一方面又甘心做敌人的奴隶他们没有民族尊严,在举世太平年间,苟且偷安;在国家危难时刻,卖国求荣老舍笔下描述的他们让我们从封建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致使民族性格懦弱和国民生命委顿的根源。《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等。这也正是被“支离”的民族历史。老舍自幼是在城市底层长大的.熟识市民社会小人物的悲哀与痛苦.这就为他的小说以市民社会的小人物为主体奠定了基础。他笔下的小人物长期受到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和熏陶.形成一些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习惯。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精神的李四夫妇;勤劳贤惠隐忍的韵梅,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长大成熟的程长顺;因祁瑞丰不救入狱的瑞宣而将之暴打嫉恶如仇的小崔,刚正不屈的棚匠刘师傅,;宁死也不当汉奸的剃头匠孙七;是一个寡妇,虽然胆小,可是却不自私的马老太太;善良坚韧,但是毫不屈服的祁天佑太太;白巡长虽然八面玲珑,可是也在帮助别人;方六也是如此,虽然是个说相声的,并且吃日本人的饭,但是绝不出卖自己的灵魂。这些人都是老舍先生眼中中国民族的基石,他们善良淳朴、勤奋吃苦,爱好和平,爱护自己的家园,虽然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仍然具有民族的气节,具有永不屈服的精神,具有不当汉奸的豪情。这些都是在老北京胡同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小人物形象。老舍塑造的这些北京小市民形象具有两面性,他们可以迫于形势的变化,做出隐忍,但是在出现突发情况时,他们会遵从内心的那份善良而选择抗争。大师之笔•①当孙七把口信送到的时候,他(野求)正吃着晚饭———或者应当说正和孩子们抢着饭吃。(《惶惑》,149)•②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惶惑》•27)•在例①句中,老舍选择了“抢”这个字,不仅表达出来野求家庭的困难———吃不上饭的困难,也暗含着在日本人的压制和奴役下,北平人民生活的困苦。在例②句中,老舍用了一个“凉”字,不仅栩栩如生地表达出北平陷落给北平市民带来的痛苦、悲哀,也烘托出北平凄凉与寂静的气氛,引出读者的悲哀。•①难道这么长的光阴都要像牛马似的,在鞭挞下度过?•(《惶惑》,41)•②钱是咱们的血脉,把血脉吸干,咱们还怎么活着呢?•(《偷生》,12)•在例①句中,短短的一句话,二十几个字,却用比喻的形式,深深地表达了日本人对北京的蹂躏与奴役,也表达了北平人看不到希望的无奈与可怜。在例②句中,也是简简单单的词,把“钱”比作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血脉,深刻地说明了钱对人民的重要性,而且从侧面烘托出日本人的可恶与残忍。•⑴正话反说。《四世同堂》中大量的运用了正话反说,褒词贬用,强烈地表现出以讽刺为手段的幽默风格。例如:哈!三四十种猫不闻狗不舐的废物混合成的东西实在需要这个美丽的名称啊!(《饥荒》,66)这句话是描述被日本人叫做“共和面”的一种古怪面粉。老舍用“美丽”这个词,正话反说,在幽默中透出讽刺,讽刺了日本人不顾人民的死活的自私、贪婪与残忍。•⑵词语的活用。词语的活用造成的幽默则是俏皮。例如①他(日本人)有天大的野心,而老自惭腿短身量矮,所以尽管他有吞吃了地球的欲望,而不敢公然的提出什么主义,打什么旗号。(《惶惑》,49)②北平为老鼠们净了街。老鼠是诡诈而怕人的。(《惶惑》,64)上面的两个句子都是描述日本人的。在例①句中,老舍用“腿短身量矮”来形容日本人的身段。但是,仔细回味,这句话又讽刺了日本人虽然野心很大,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征服中国、征服世界。在例②句中,老舍更是用“老鼠”来形容日本人讽刺了日本人侵华的不正当,以及中国人民对日本人的厌恶。•①他们(失意的军阀与官僚)象暑天粪窖的蛆那么活跃(《惶惑》,64)②她的脑子或者是一块肥油,她的心至好也不过是一块象蹄膀一类的东西。(《惶惑》,73)在例①句中,作者用“蛆”来形容渴望得到权利和金钱的汉奸们,不仅在感情色彩上渲染了汉奸的讨厌,也在深层上讽刺了他们以卖国为荣的可恶嘴脸。在例②句中,老舍用“肥油”和“蹄膀”这类和大脑与心脏无关的物品来形容瑞丰太太,巧妙且辛辣地讽刺了她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爱国之心,只有那身自私自利的肉。•①北平是在悲泣!(《惶惑》,38)•②白薯秧子只能趴伏在地上;中国人,仿佛是,也得趴伏在地上,永远不能立起来,向敌人开几枪。(《饥荒》,51)•③日本老太婆……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了的孩子———正好像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万个死了的孩子。(《饥荒》,213)•小说先是通过北平沦陷前后热闹与冷清的对比,来说明北平沦陷后的变化,在最后用“悲泣”来说明北平的状态,更是渲染了亡国后沉痛的气氛。•把中国人比喻成永远趴伏在地上的白薯秧子。这句话不仅影射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且也批判了在文化过熟的北平,虽然心里恨,但都选择了苟且偷生及懦弱胆怯的大多数人,让读者不禁生出难过、忧郁的感情。•而在③句中,“中国”本是抽象名词,不能“抱着”孩子,但是老舍运用拈连的手法,用半死的老人抱着已死的妞妞的悲惨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奄奄一息的中国,突破了语言常规,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焦虑和担忧。艺术手法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的效果。《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氛围和背景。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时间,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思想内容《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四世同堂“家”“国”情怀它打破的传统看待家族现象的狭窄目光,重点展示了传统家庭的生活命运和改变的过程,引申出“家—国”之间的相应关系,并对出现的家庭转变、家庭成员、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民族生活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由具体到普遍、由狭小到广阔的转变过程。这部作品中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祖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在祁老人的家庭中,和蔼可亲、克己忍让、严慈相济是维护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法,但这也无形中展现出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