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园林讲课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大气与大气科学1.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各种现象及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2、大气科学的分支主要分支有:大气探测学,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学等。1)天气学:天气:一地短时间内的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研究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并据此作出预报的科学叫天气学。2)气候学:气候:一地长时间内平均和极端的大气状态和过程。气候学是研究一地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科学。3)应用气象学:是气象学理论与国民生活各部门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农业气象学又分:果树气象、林业气象、作物气象、蔬菜气象、畜牧气象、病虫害气象等。二、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3、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的影响。4、大气对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设施等。农业气象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风、太阳辐射、降水、蒸发、二氧化碳浓度等(二)研究内容(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3、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4、农业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5、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大气一、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干洁大气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成分是N2,O2,O3和CO2。(1)N2和O2:它们是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N2利用率低。O2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气体。(2)O3:含量很低,集中在20-25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可强烈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3)CO2:是植物生命活动离不了的气体,可吸收地面辐射,对气温影响较大。2、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含量很少,但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云、雾、雨、雪的形成都与之有关。3、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晶、烟粒、尘埃等。可充当水汽凝结物,利于云、雨的形成;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对地温、气温有一定影响。二、大气垂直结构从下到上有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散逸层)。大气底界:即地球的表面。大气上界:即大气的顶界。有2种划分方法:根据极光出现的高度估计,在1000—1100km;据人造卫星探测,约在3000km。(一)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低纬度平均为17~18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高纬度只有8~9km。夏季厚、冬季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递减率为:r=0.65℃/100m。(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形成云和降水(雨、雪等)。(3)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地形影响所致。(二)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的气层。主要特点:1、垂直气流显著减弱,气流多呈水平运动,故叫平流层。2、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O33、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上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显著增加。4、水汽和尘埃很少,大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航行。(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主要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可下降到-83℃。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四)热层(暖层)从中间层顶到距地面约700km的气层。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因吸收短波紫外线)。2、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五)外大气层(散逸层)从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特点:受地球引力小,高速空气分子常逃到太空,宇宙空间粒子也常进入该层。第二章辐射§1辐射的基本知识•一、概念•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通过辐射传递的能量叫辐射能。•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W/m²(瓦/米²)二、辐射光谱•气象学研究的辐射波谱范围是0.1~120μm,即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在3~120μm,因此常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以4μm为分界线。•辐射的传播不需要中间介质。三、基本定律•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的辐照度(E)与其表面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E=T4是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黑体:将投射到其表面上各种波长辐射能全部吸收的物体。•E=T4是灰体常数,在0.80~0.99之间。•两个公式都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强度越强。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其绝对温度T成反比。•λmax=C/TC为常数,是2897。•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它所辐射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越短。§2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1、太阳辐射光谱•(1)定义: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2、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常数。•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取值1367w/㎡。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主要通过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形式减弱。1、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只吸收能量较小的紫外线、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大约有14%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变为热能。•通过臭氧、氧气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云滴等吸收红外线。2、散射作用•(1)分子散射•空气分子和直径0.1m的质点的散射作用叫分子散射。•波长愈短的辐射,被散射愈多。•在可见光中,蓝、紫光的波长最短,故被散射的也最多,红、橙光被散射的较少。(2)粗粒散射•大气中水滴、冰晶、尘埃、烟粒等质点的直径较大时,对所有的入射光都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厚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因反射作用使约25%太阳辐射返回空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反射最多,散射其次,吸收最少。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直接辐射Rsb: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主要与太阳高度角h、大气质量数m和大气透明系数a有关,还与纬度有关。(1)太阳高度角(h)•定义: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它与当地的地理纬度φ,赤纬δ,以及观测时的时刻(以时角ω表示)有关,某一时刻h求算式为:•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对于ω,规定:正午为0,下午为正,上午为负,ω=15º(t-12),因此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ω=0,则h=90º-φ+δ,当δ=φ时,h=90º太阳赤纬(δ):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一年中赤纬在±23.5°之间变动,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动。直接辐射Rsb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2)大气质量数m•定义: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与大气垂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用m表示。•太阳光垂直照射时,m=1;斜穿大气层时,m1,m大小仅表示太阳倾斜入射时大气光学路径为垂直入射时的倍数。•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量越小。•直接辐射Rsb随大气质量数的增大而减小。(3)大气透明系数a•定义:太阳光通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度与通过前的辐射度之比。•一般a1,受大气中的水汽、云滴、尘埃的多少影响。•直接辐射Rsb随大气透明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规律:•晴天时太阳高度角影响大,阴天时大气透明系数影响大。一天中,正午前后最大,日出、日落时最小;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我国因夏季水汽多、云量多,故最大值出现在春末夏初。相同天气条件下,纬度越低,直接辐射Rsb越大。但是一年中直接辐射Rsb最大值不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回归线附近。2、散射辐射Rsd•散射辐射Rsd:经质点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其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角h和大气透明系数a。三、太阳总辐射及其影响因子•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之和。即:Rs=Rsb+Rsd•其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导地位,阴天或多云时,以天空散射辐射为主。影响太阳总辐射的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云、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等。•1、太阳高度角h:Rs与h正相关,随h的增加而增加。•2、大气透明系数P:Rs与P正相关,随p的增大而增大。•3、云:云层厚时,Rs与云负相关,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云薄时则相反。•4、海拔高度:Rs与海拔高度正相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5、地理纬度:Rs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弱,但总辐射年总量最大值在20º附近。四、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面反射辐射:地面反射到大气中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α:指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的比值。•影响α的主要因素有:颜色、土壤湿度、粗糙度、太阳高度角等。§3地面和大气辐射一、地面和大气辐射•地面辐射RLu:即地面向外发射的辐射。•大气辐射:即大气向外发射的辐射能量。•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和。•地面增温源于太阳辐射,大气增温源于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的不同:1、太阳辐射只发生在白天,而地面辐射昼夜都有。2、太阳辐射主要波长集中在可见光内,而地面辐射主要波长在红外、远红外区,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只有少量逃到太空中。•大气对长波辐射吸收强烈,但对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叫“大气天窗”。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因大气主要靠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水汽多集中于近地层,故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在近地层被吸收。•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云量、空气湿度等是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地面对大气逆辐射也能反射,所以地面只能吸收大气逆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为δRLd(δ是吸收率)。•一般地δ很大,可以认为地面对大气逆辐射的吸收率近于1。•大气逆辐射能使地面获得一部分能量,因此它对地面有保暖作用,叫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地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叫大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大气阳伞效应。二、地面净辐射Rn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差额):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对地面来说,辐射能收入有:太阳总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辐射能支出有:地面反射辐射和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平衡方程:•Rn=(Rsb+Rsd)(1-α)+RLd-RLu•Rn是地面净辐射,Rsb和Rsd分别是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a是地面反射率,RLd是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RLu是地面辐射。其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日变化:晴天时,白天地面吸收的多于放出的能量,Rn为正值,最大值在正午前后;夜晚Rn为负值,Rn正负值转换时间在日落前1h或日出后1h。阴天无规律。•年变化:夏季为正,冬季为负值。但受水汽和云的影响使Rn最大值不一定在盛夏。•华南地区秋季最大,春季最小。•Rn决定着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和露、雾、霜冻等天气的形成。•在生产上常改变Rn来改变温度、湿度等。特别是地温和气温。使人类及农业生物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4辐射与农业一、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0.4-0.7μm•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而对黄绿光吸收较少。在太阳辐射光谱中,红外光有热效应,蓝紫光利于光合作用,紫外线影响植物形态和品质。其作用分述如下:1、红外辐射(1)λ1.00μm•可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作用,不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2)1.00-0.72μm•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