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2016年高考还有30天!有一个清晨,叫希望;有一盏夜灯,叫梦想;有一种情绪,叫等待;有一场战斗叫高考;有一种生活,教高三;有一段时光,叫青春。《论语选读》复习《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篇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篇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010浙江高考真题解答此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写出《论语》中与之相仿的句子,得1分。除上面答案中已经列举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外,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只要是原文皆可。答题与分是:写出原文一分,指出相同1分。分析流畅2分。201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韩非子:______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韩非子:_______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2011浙江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强调正身(善)及其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犯上作乱:犯:冒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重点问题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重点问题“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