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学生起立)师:同学们好!(学生坐下)师:在必修四的这样一个文言文的单元当中,我们体会到了很多中国古代著名的论说家的风范,让我们感觉到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语言力量的强大必须需要人的智慧来进行辅佐。今天我们要再见一位熟人,老熟人,这位老熟人就是——晏子。晏子大家之前接触过没有?(生答:有,《晏子使楚》。)《晏子使楚》,好,在你的印象中,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位能说说看?(生:很矮。很丑。)生(起立):晏子是一个很能说善辩,他善于用一些类比的例子把道理说得很清楚。虽然他长得很矮,但是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师: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是不是?好,请坐。生:是的(坐下)。师:我们在《晏子使楚》当中所接触的晏子是以一个外交家的形象出现的,是针对楚王的一些刁难和非礼来进行坚决的回应。那么,做为晏子而言,他在国内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今天我们要学习到的《晏子治东阿》就是晏子在国内跟他的君主齐景公之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那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通过自学,首先做一个小的检测,考一考大家。(CAI:考一考)这里有五个词汇。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责罚)臣请死之(为……死)属托不行,货赂不至以利贫民(使……受益)再拜便辟(拜了两拜)(分别请5个学生回答,教师同时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师:那么这个单元我们也接触到了很多“而”,“而”这个虚词在做连词的时候有非常多的用法。(CAI:想一想)比较常见的有表因果、表转折、表承接、表递进、等等,下面的4个句子当中有4个“而”,看看谁能最快的说出它们的用法。景公召而数之曰(表承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表因果)今子治而乱(表转折)景公迎而贺之(表递进)(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举手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师:(总结)注意,我们在进行“而”字用法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而”字前后的关系,看它们符合哪种逻辑关系。师:(CAI:译一译)好,下面3个句子,3个小组,每个组推选1个你们认为翻译最棒的人或者翻译爱出错的人,(笑着说)错误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请3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翻译,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训练自己笔译的能力。)(师生一起评价找出正确答案,并用CAI展示正确答案。)师(总结):注意,我们评价一段翻译是否正确,要注意3个方面:第一,字字落实;第二,特殊句式;第三,是否符合文化常识。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的第二个翻译的第一个字):好,大家注意到这个字(同时指向CAI上的第二个句子的第四个字)跟白板上的这个字不太一样,为什么?师:关键在这个“子”(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子”)字。师:“子”是中国古代对他人的尊称(师生一起说),而且这个他人一般是指有品德、有学问的男子,请大家注意。所以这个地方(手指着黑板上的第二句翻译)要用“您”,当然第一句(手指着黑板上的第一句翻译)可以不用“您”,因为第一句景公正在骂他,生气了。那么这3个句子也是非常特殊的句式,第一句是状语后置句,第二句是倒装句,第三句是判断句(教师问,学生一起说出答案)。大家回答得不错。好,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晏子去治东阿的故事,主要的人物是晏子和齐景公。(教师边说边擦掉学生的翻译板书)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手指着白板)这3句话都是谁说的?生:都是齐景公说的。师:对,都是齐景公说的。那说这3句话的时候,景公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呢?生:有!师:都有变化。好,下面呢,我们就一起读一读(CAI:读一读)。读的时候呢,注意读准字音,注意通假,注意停顿,把这个故事的大纲搞清楚。让我们看看,《晏子治东阿》到底是个什么故事,那么景公在这样一个故事过程当中,刚才那3句话代表了他哪3种不同的情绪。好,“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预备起!学生齐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晏子治东阿)师:好,注意啊,倒数第三行,“再拜,便辟”这个辟是通假字,通“避让”的“避”。好,那么晏子治东阿,对于景公而言,在一年的时间里面,情绪发生了3次不同的变化,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CAI:自主合作探究:晏子和景公之间出了什么问题)?晏子和景公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考虑一下!(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景公晏子”后指着该板书继续问)景公和晏子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首先我们看看景公的第一个反应,什么反应?(学生:生气)(师生一起读出该句子:“诏而数之”)“数”字什么意思?生:责备。(在黑板上:“景公”下板书“责备”)师:首先,景公责备了晏子,为什么责备晏子?(学生回答)“今子治东阿而乱”是不是单纯的因为这一点就责备他,治乱了可能是因为能力不好,那景公他自己也有责任啊,是不是,可能晏子只适合当相国,而不适合当一个治理地方的官员呢?问题在什么地方啊?前面还有一句对不对?(生:“吾以子为可。”)也就是说景公让晏子去治东阿,是对晏子抱有非常大的什么?期望的,也可以说是很信任他的。但是这个时候,晏子治理出来的情况好像不太令人满意,这是第一。那么晏子面对这个责备他作何反应?(生:“臣请改道易行”),并且加了一个条件(生:“三年不治,臣请死之。”)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立下了军令状,但是晏子的这个话有没有说得很激动,我们在读的时候,我感觉大家没有读出这种感觉来。想想看,是很激动地读,还是很平淡地读?生:激动地读(平淡地读)。师:读读看啊,首先我们用激动的口吻读一遍,就好像平时老师批评你做错了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不是你做的。我没做,我心里有气,激动地读一遍啊。“臣请改道易行”预备,起!(学生齐读)“臣请改道易行,三年不治,臣请死之”,这明显的带了气了,想想看,如果是这样说出来的话,景公会有什么反应?当然是更加生气了,对不对?那么,应该是按照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平淡的读。师:所以这个时候的晏子,面对这样的一个责备,他表现的很冷静(在黑板上“晏子”下板书:“冷静”)。好,那么第二次景公做了什么?(生:“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是迎而贺,也就是说景公由责备变成了祝贺(板书:“祝贺”),那么这个时候的晏子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生:没有。师:最后一次,景公变成了什么?生:“下席而谢”师:“下席而谢”是什么意思?是离开了自己的座位道歉(板书:“称谢”)。(手指着黑板上景公情绪变化的词)景公的变化太大了,像演戏一样,那么晏子和景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好,哪位同学说说看?告诉大家,你觉得晏子和景公之间发生了什么问题?生:相互的信任问题。师:能不能说具体点?(板书:“信任”)具体是个什么事情?生:景公对晏子的能力不信任。师:景公对晏子的能力不信任。请坐下。晏子将东阿治理的很好,但是却受到了景公的责备,景公开始不信任他。那么,问题到底是出在晏子身上,还是出在景公身上?生:景公。师:那么景公身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生:他没有真正的了解实情就责备晏子。师:他没有真正的了解实情就做出了一个判断。他为什么没有了解实情?生:因为他没有下去看。师:他没有下去看,他从哪里知道晏子治东阿的情况呢?生:他身边的人。师:他身边的人,也就是说,景公出了问题,景公身边的人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景公。景公受到了蒙蔽,于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好,那么对于晏子来讲,面对这场责难,(CAI:晏子是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的?)晏子是怎样化解这场危机的?大家想想看,我们平时家长冤枉你,或是不信任你,你会怎么办?想想,原来你做过些什么?有没有跟他们吵过?(有。)甚至一两天不理对方了,然后更有甚者离家出走的都有,是不是?晏子有没有这样做?生:没有。师:那晏子怎么做的?生:晏子是用事实说话,用他两次治理东阿的事实来反映给景公听。师:反应给景公听,把事实拿出来,你自己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对不对?请坐下。碰到这种情况,晏子没有急,也没有躁,依然是很冷静地去处理这些事情。(CAI出示答案)通过不同的施政方法带来的结果证明用事实说话,让景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那么这就有一句话可以总结一下:“事实胜于雄辩”。那么作为晏子来讲,我们回过头来又要说一下,刚才有同学讲,晏子很矮,对不对?晏子长得也不漂亮,但是,官做得很大。从这个表现上看,我们可以这么讲,一个男人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在,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晏子在齐国辅佐了3位君主,景公是最后一位。那么,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景公应该比较年轻,而晏子那个时候比较老。按道理来讲,三朝元老是可以摆摆谱的,对不对?弄得不好,他手上还有先皇赐的尚方宝剑,上斩昏君,下斩奸臣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景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那么,大家想一想,(CAI: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晏子,女同学笑了,我一辈子也当不了晏子。但是,你可以当晏子的妈妈呀,你可以教教未来的晏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呀?(学生笑)所以首先我们自己得学会,对不对?好,想想看,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景公把东阿交给你了,出了问题了,虽然你知道是左右的人进谗言,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的选择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生:我会让景公亲自去看看。师:请景公去视察一下。生: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师: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生: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化解景公对晏子的信任危机。师:哦,短时间内就能化解这场信任危机,对不对?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看法?只想到这一个办法?好,现在,我再假设一下,现在景公也不方便出宫,你该怎么办?我拿个DV拍一下?(学生笑)怎么办?你说说看!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景公不能出宫?生:请老百姓过来,问他们两次治理哪次对他们更有利些?师:哦,请老百姓过来,跟君主面对面,好像是君主在接待上访群众,是吧?好,请坐下来。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这些群众也不能轻易进人宫廷呢?(学生私语)生:我对你无言!(学生笑)师:那该怎么办?那就没办法了?好,大家都想了很多办法。我提个要求,你就真真正正的把你当做晏子。什么叫真真正正的把你当做晏子?我来当景公,我就站在这听你汇报,你要用文言文跟我讲。我们学文言文这么长时间,刚才几位同学提到了这样的几个措施、建议呀,想想看,用文言文怎么讲?可以借鉴一下我们之前所学过的《季氏将伐颛臾》当中孔子论理的方法和《寡人之于国》当中孟子论证方法,想想看,这些话,用文言文你会怎么讲?(学生私语议论)师:想想看,自己写一写,尝试一下,我们以前老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那我们现在反过来,反其道而行之,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看看行不行?可以借鉴刚才同学们的观点,也可以融入你自己的观点。好,我先坐好,爱卿请讲!生:臣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此时无声胜有声。师:哦,我明白了,他说我是尽心地帮你治理,那你的“之于国”要改成“之于东阿”。不然你“之于国”,我干什么呀?(学生笑)对不对,你治东阿是“尽心焉而已”,你爱怎么讲怎么讲,此时我是无言胜有声。我无语了。请坐。好,下一位。生:请君视而察之,如如左右之所曰,臣请死之。师:请君视而察之,去看去察,如果确实像你左右的人所说的话,我就请求因为这件事情去死。以死相逼啊!请坐。还有没有?生:臣闻求国之安者,必先安其民。而民之未安,则何以治国。臣治东阿三年,民安居乐业,而今欲大诛吾,今臣不知何以治东阿。臣请乞骸骨,以避贤者之路。师:我听出来了,你这是退休来要挟我啊,是不是。好,请坐下来。治国以安民为本,是不是?这句话,我还要好好考虑一下。还有没有?还有没有?都是男同学啊?有没有女同学试试看?好,你来。生:静水不知池渊之深,池渊不知江河之远……师:大点声音,大点声音,我听不大清楚啊!生:静水不知池渊之深,池渊不知江河之远,……臣请君之东阿视之。师:哦,臣请之东阿视之,噢,前面的我没听清楚,我看看你怎么写的(拿起该生的练习本)。哦,“晏子曰:静水不知池渊之深,池渊不知江河之远,”这个很深奥啊,就是静静的水不知道池塘的深度,池塘的水也不知道江河的流远。就是你不到这个地方去,你不知道。王不亲视之不知事之实也。你不亲自到那里去,你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样,古有李冰之治水必躬亲。李冰治水的时候,凡事都亲自去,“臣请君之东阿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