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治东阿》教学设计学科组:语文设计者:陶思佳一.基本说明:1.教材分析:粤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主要是学习和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晏子治东阿》是扩展阅读课,文章短小却意蕴丰富,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君臣的关系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的特点,树立起“民为贵”、“洁身自好”等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人物语言艺术的欣赏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学情分析: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重视“言”的学习和积累,而忽略了对“文”的内涵的理解和挖掘,因此总是对学习文言文存在抵抗的情绪,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无味,难以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产生共鸣。而《晏子治东阿》篇幅短小,故事性强。有了前面的基本篇目作铺垫,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就能基本读懂文章内容,可以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文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跌宕变化的故事,可以给学生带来阅读的趣味感;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评价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君臣关系等,将起到读史鉴今的作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所属的章节:《晏子治东阿》是广东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2)的第一篇拓展阅读篇目。4.学时数:1学时(40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目标:文言字词积累,掌握“而”字的用法。②.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③.情感目标:学会辨证地看待政治家与实干家的言行。2.内容分析:《晏子治东阿》是本单元唯一一篇篇幅短小,故事性又强,又可以多角度挖掘内涵的作品,这给了我们一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机会。面对这篇有趣的文言小故事,我将摒弃了以翻译为主的传统教法,采用复述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从两次对话的对比入手,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评价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君臣关系等,将起到读史鉴今的作用。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①文言字词积累,掌握而字的用法。②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如何评价文中人物的言行,感悟文章蕴含的启示。4.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2①说教法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以讨论法和复述法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复述法,采用复述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②说学法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基本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阅读简易文言文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并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2)教学流程设计①.导入新课:用《晏子使楚》导入②.作者及文题简析③.品读课文,把握文意④分角色复述故事⑤合作探究,挖掘内涵:人物言行评价⑥小结:课文的现代启示⑦作业布置(3)教学媒体设计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及图表以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利用幻灯片制作板书来提高课堂效率。三.教与学的过程描述1.教与学的过程①导入新课初中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展现了晏子作为外交家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一面,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治东阿》来了解晏子作为地方官的另一个形象。②作者及文题简析A.作者B.文题文题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治”是全文脉络的关键,以“治”为线索梳理全文。③品读课文,把握文意。结合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归纳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通假字:⑴“属”通“嘱”,嘱咐⑵“曾”通“增”,增加⑶“内”通“纳”,缴纳,纳税⑷“辟”通“避”,退避重点实词:数、加、强、与、谢、属托、货赂词类活用:3⑴加大诛于子:动词用作名词,责罚⑵臣请死之:为动,为……而死⑶以利贫民:使动,使……获利⑷反以罪臣:名词用作动词,怪罪古今异义:加大、不治、明年、不行、仓库、左右、再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④分角色复述故事A.分角色复述故事,分前后两次。B.筛选信息,理清文脉。请从原文中找出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对策。晏子治东阿治理东阿的方法治理效果景公态度晏子对策第一次第二次(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写作)⑤合作探究,挖掘内涵:人物言行评价A.为什么晏子治理东阿“民无饥者”时景公却要责罚他,而“饥者过半矣”时景公反而“迎而贺之”?提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而近臣是通过收受贿赂来评价地方官员的,导致景公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提醒学生——评价事物应客观合理。B.晏子将东阿乱治一年来劝谏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提示:一方面,晏子的进谏用事实让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识人才,评价官员;另一方面,此次进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为代价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提醒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C.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结合人物的动作“召而数”、“迎而贺”“下席而谢”分析人物的形象。)提示:首先,景公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其次,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晏子前治东阿“乱”要求再治三年时,景公欣然应允,知晏子后治东阿“善”后,不计前嫌主动“迎而贺”。再次,景公具有君王的气度,虽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误会地方官员的时候,但是面对晏子的直言进谏,在事实面前敢于承认错误,可见其胸襟开阔。D.读史可以鉴今,请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提示讨论的角度:4首先,从景公、晏子、权臣、民的关系,谈谈执政是为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其次,“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开放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⑥.总结全文: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经典,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⑦.课外作业:请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义。2.板书设计:《晏子治东阿》晏子景公前:民无饥者召而数对比后:饥者过半迎而贺(劝谏有法)(评价客观)四.教学反思所谓教无定法,一节语文课,有很多种教法。对于《晏子治东阿》这篇古文,要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呢?是着重分析字、词、句,在“言”上下工夫;还是着力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在“意”上花时间?我备课时有些迷惘,这时我想,那么有趣而有深意的一个故事,我必须想法保全它的完整性。于是我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以复述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复述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品鉴写作手法,把握人物情感。这样,备课思路也就清晰了。基于“言意统一’’的理念,复述故事对于语法、修辞、内容理解等“意’’的解析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复述故事,必须明白文章大意,要明大意,必须理解字词。所以,我用江故事的活动形式让大家都动起来。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鉴赏写作手法,就容易多了。比如,晏子前后两次分别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东阿的,取得了怎样不同的效果,景公对他的态度又有何不同,复述之下,就都有了答案。就这样,一节文言文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拉下了帷幕。这堂课,是我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研究中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继续探索文言文教学收获了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