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生心理辅导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寄宿生心理辅导策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来说,我们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了寄宿制集中办学势在必行,这就给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学校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寄宿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中心校统一住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3、4岁,特别是,这些住宿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生,大多由文化程度极低的爷爷奶奶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缺乏指导,加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农村小学寄宿生的问题很多。我认为:一、从学生的主观思想角度可分为四类问题:1、是情绪、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易怒、恐惧、孤独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之前家里对孩子都比较疼爱,所以在校住宿后许多孩子表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2、是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遇挫气馁、缺少毅力、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心理上难以承受,有的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比如学校的饭菜不可口等)想家,有的学生不合群,难以和其它学生共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总是想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3、是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有的孩子上学前只和爸爸妈妈等家人在一起,刚刚过上集体生活一时不适应。有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的吃、穿特别羡慕,以致于向自己家里提出过分要求,有的孩子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孤僻的个性,难以和其它孩子友好相处。4、是性心理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恐惧、早恋、性冲动等。个别小孩子出现写情书行为,和异性交往出现不和协因素。二、从教育环境客观影响的角度可分为五类问题: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5、特别的家庭和特殊事故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比如一部分父母离异或丧偶以后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部分父母则在一段时间后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另有一部分父母则直接组成新的家庭,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不能左右的,反抗多数是无效的。在快速的转变过程中,孩子的适应能力很难赶上父母的步伐。在新的家庭背景下,新的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将会成为每个家庭成员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事情。有的孩子由于继母比她大不了几岁,她叫姐姐,有的叫阿姨,还没听说管继父叫哥哥的。由于原生家庭的破裂而导致的伤心、悲痛、恐惧、自卑还没有充分的调适,新的家庭成员的进入将使孩子感到愤怒、嫉妒、被忽视,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争斗将很自然的发生。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新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健立良好的安全和信任关系。这类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固执、敏感,比其他孩子更多的体验痛苦和孤独,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没有归属感,容易发生人际交往问题和学校适应不良,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几点应对策略:(一)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常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变化是自然成长现象,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让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雨,要有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困难;指导他们在困境中挑战自我,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风雨之后的美丽彩虹带给他们的喜悦。(三)营造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生活氛围。1、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1)良好班风的营造,班主任是关键人物。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积极向上、谦和开朗的心态,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更加有自信、活力。(2)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合作与竞争,懂得要多关心、帮助、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3)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心情压抑、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可以找信任的老师谈心,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做运动的形式得到及时宣泄。(4)积极开展与参加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缓解孩子的这种不良情绪,学校可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多种多样的兴趣与爱好,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发现了不足,分享了快乐,增进了友情,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感受到快乐,才能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倍感温暖与快乐。2、创设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感受家一般的温馨。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在情感上是缺失的,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对爱的缺失程度降到最低。无论是代课教师还是生活教师,尽可能要充当起妈妈的角色。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足以使他们倍感温暖,比如亲切地抚摸与拥抱、整理衣衫盖被子、倾听他们的诉说、帮他们解决一个小问题等。老师如果像妈妈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他们的情感如有所寄托,他们怎么会感受到孤独、寂寞呢?(四)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个别心理指导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微妙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这个重任只能由学校来承担。学校可以派专人或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积极、科学地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里健康教育应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创设出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只有对寄宿制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小百户镇老母小学王鸭宝(转载)2015年3月10日寄宿生心理问题主观角度分1、情绪、情感类问题2、意志类问题3、个性类问题4、性心理类问题客观影响分1、低龄寄宿问题2、家长监管远离问题3、不适应学校环境问题4、学习、考试紧张问题5、特殊家庭问题对策:(一)家校沟通(二)认识自我(三)营造氛围1、班级氛围2、生活氛围(四)开设讲座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