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之10-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材料10:“伤痕”、“反思”、“改革”文学(2010-12-1319:37:21)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意义或局限、不足。一、伤痕小说:制造了一幕幕悲剧的“文革”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灾难性事件,它在人民身心上刻下了累累伤痕。携带着“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文学深切地感受着体验着全民族全社会的深创巨痛。由此,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用血泪控诉十年的不幸和悲剧,宣泄整个民族痛定思痛的强烈情绪的“伤痕文学”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陈国凯的《代价》、莫应丰的《将军吟》等。人们一般把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的《伤痕》,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卢新华用动人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母亲带着难以平复的伤痕,在无法见到女儿的遗憾心境中寂寞死去,女儿曾同“叛徒”母亲彻底决裂远走他乡,生活在冷漠和凄凉中。当她重回母亲身边,母女二人已生死相隔。小说以个体的伤痕概括了一个民族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人民文学》)中宋宝琦和谢惠敏,都是心灵遭受戕害的畸形儿。“伤痕文学”的特点、意义与局限“伤痕文学”是“文革”内乱的一面折射镜,(1)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反映了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功能和浓厚的悲剧意识。(2)它通过善良人或弱者受害的情节模式,调动悲剧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严重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3)“伤痕文学”大多以写实的形态出现,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描述人物命运和事件进展式的结构形态,叙事方式上的单一性和直线性,叙述顺序上的时空对应性,是伤痕文学的基本形态特征。由于“伤痕文学”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上的否定和翻案和单一的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的局限,使它只重故事讲述的表层意义而缺少对悲剧根源的深层开掘,只注重描述“人在历史中”的悲惨遭际而缺少对“历史中的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的感受和透视。二、反思小说: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其反思的视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反思建国以来极左思潮的历史教训,主要围绕几大历史事件如“大跃进”、反右、文革等进行,可称为社会反思,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其二是反思在这历次社会运动中个人自我对历史应付的责任,对个人自我的思想性格素质进行思考,可称为个人反思,如王蒙的《布礼》、《蝴蝶》,王安忆的《流逝》、《命运交响曲》,韦君宜的《洗礼》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结构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砍树运柴草和砍树种麦子两个事件展示40年代和50年代干部和群众关系的变异,以50年代干群关系疏离的事实表达了对极左思潮的思考。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发表于《清明》1979年第1期,是最早触及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罗群几十年的命运遭遇,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运动、反右倾、文革等历史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国社会从左倾错误发展到极左思潮的社会历史进程。古华的《芙蓉镇》以“芙蓉仙子”胡玉音的故事为主线,以20世纪60、70年代社会历史为背景,“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对极左思潮的历史危害作了深刻的反映,同时,这部小说浓郁的风俗情调给予当时的读者新鲜的体验,并对其他作家产生了影响。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是反思小说的经典作品,它写的是农民的住房问题。李顺大本是船户,爹娘和弟弟被冻死在雪地里,李顺大兄妹因遇到一座破庙,躲过了风雪,幸免于难。从此落户陈家村的李顺大先住窝棚,后用卖身钱造了草屋,凭草屋娶了个讨饭姑娘,生了儿子,土改分到了田,虽然没有分到屋,但日子明显好过了。这时候的李顺大立了志愿,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条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小说写的就是李顺大三起二落的造屋史。凭着卓绝的劳动,惊人的勤俭以及妹妹青春的代价,李顺大一家买回了三间青砖瓦屋的全部建筑材料,然而,一场大跃进使李顺大梦想落空,全部建筑材料充公使用,血本无归。紧接着,李顺大汲取教训,不再存放材料,而是积聚钞票,又是几年过去,攒够了差不多能造三间屋的钱,可是,一场文化大革命再次使李顺大希望破灭,他的钱被造反派骗去了。直到改革开放时代到来,李顺大的造屋理想才有了可能。《李顺大造屋》是新时期反思小说的代表作,一方面,它揭示了中国当代极左思潮对中国农民生活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它还写出了中国农民坚韧顽强、逆来顺受的性格,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国民性、对中国农民素质的思考。反思小说的意义:(1)通过更长历史时段的回顾和反省,涵纳了更多的历史内容,摄入了更广阔的领域和题材,大大扩展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和历史容量(2)“反思文学”虽然仍具“伤痕文学”的悲剧性,但作家的思想情感更深沉,创作也更具理性冲击力和穿透力,具有更深刻厚实的思想内涵。这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的深化。(3)“反思文学”已不完全采取“伤痕文学”的写实手法。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等小说逐渐舍弃了以人物的命运遭际为中心的单一情节模式,局部采用内视角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触角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和更久远的历史生活,这种将无限时空浓缩于有限篇幅的美学追求,带来了新时期写实作品对传统写实作品模式的强烈冲击。三、改革小说:1、含义: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的发表于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乔厂长上任记》。此外,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炜的《一潭清水》,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以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都是极负盛名的改革小说。2、代表作家作品:1979年,天津作家蒋子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当推“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改革家的形象。乔光朴身上鲜明体现了那个时期迫切的改革精神。所有那个时代的欠缺与迷失,都在文学作品里呈现,并获得想象性的满足。这个时代需要责任感,现实呼唤英雄,走向“四化”更需要乔光朴这样的带头人。乔光朴是在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下书写的典型形象,一个文学重建现实乌托邦里的神话英雄,它反映和表达了那个时期的焦灼的历史愿望。1984年,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把改革文学推向高潮,这部长篇小说长期被看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里程碑,现实主义文学最辉煌的神话。《新星》讲述一位高干子弟李向南大胆进行农村改革的故事。李向南显然是新一代的改革英雄,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办事讲究效率,雷厉风行,关心民生疾苦,作者在他身上显然寄寓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路遥的《人生》(1982,《收获》第3期)则是把视点对准乡土中国,去观察青年一代农民的希望、追求与他们面对的困境。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1980)则写中国农民在改革年代成这土地的主人后,精神面貌和心理都处于快乐的状况。高晓声的小说显示了很强的乡土气息,带有浓厚的江南风土人情。3、分析和评价: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学是那个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尽管它下意识地采取种种曲折、颠倒和自相矛盾反映现实的方式,但它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理愿望,并有效地建构了那个时期人们(想象)的历史。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