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的必要性和使命性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与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咨询服务。到1986年年底,全国已有30余所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虽然限于少数学校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少数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自发性和局限性的特点,但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更重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一,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完善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做到人员、场地、经费、活动时间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有保证。但是,部分省市的抽样调查反映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经费无保证的现象十分普遍。2.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高校已经受到重视,但普及率仍然较低,仍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许多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自由)选修课,只有大约20%的学生能够选修此类课程,即使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只是的强烈愿望。3.学校及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仍有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虽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却远远不够,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及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4.政策不到位影响专业队伍稳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又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都设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咨询机构,其成员大多是业余或兼职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已迫在眉睫。5.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从事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指导和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对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和资格认证等也未施行统一的要求,培训及督导工作仍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虽已开始重视对领导、教师、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培训力度仍然不能满足客观发展的需要。一、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必要性1.高校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方面,许多高校咨询人员的数量往往与广大学生的咨询需求不成正比。想要咨询的同学要预约时间才有可能得到咨询。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也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发生后的调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这决定了大多数同学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具有普遍性的、程度较轻的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如果对于这样的问题只以咨询的形式解决,往往会变成咨询人员的重复劳动,效率较低。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快速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所采取的心理测验形式往往过于死板,也易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动态掌握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方面,心理档案也显得有些无力。在心理学教学、讲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能在某一个学期或某一个阶段开设。且课程的数量有限。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在大学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的,尤其一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讲座则存在着范围小,对象过于集中,内容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团体活动,人员构成相对松散,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对某方面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的关注。2.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是从上至下进行的,由主管部门或教师发起一项活动,学生来参与配合,缺乏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高校中,师生关系较之中小学更为松散,师生问的联系较少,有一定距离感,加之教师与学生两者角色的差异,教师对于学生的现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得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烦恼时选择独自闷在心里或和同学、朋友倾诉,这就造成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无法了解和解决问题。3.学生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大学生遇到烦恼时,65.59%的同学选择和同学、朋友倾诉,其次是自己消化克服,只有15%左右的同学会考虑心理咨询。出现烦恼自己消化克服,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危机事件。同学问的互相安慰一般会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安慰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方法不当甚至会偏离应有的方向。学生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教师和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很多个体的心理问题、异常现象、突发事件等常常最先在同学中突显、表现。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普通学生往往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对于一些同学的心理危机事件或表现出来的危机事件的信号没有识别能力,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低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不恰当的解决方式如隐瞒、掩饰等,贻误干预的有利时机。以上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咨询的效率较低,师生沟通了解不足,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面对的对象始终比较偏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无法真正、连续、深入地做到每一个人心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应该是普及、连续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这些工作只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教师来完成,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发动学生力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现行的班干部队伍中增添班级心理委员角色来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的心中,从而有效地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不足。二、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可行性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适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有一些意见认为,朋辈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态度等品质。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心理专业的,而且本身的阅历经验等都较浅,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教育,因此对实施班级一tL.理委员制度存在顾虑。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其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足以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在前期的人员选拔上,应通过科学严格的标准挑选出合适的人员,再由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在El常的工作中心理咨询教师定期与心理委员进行交流、监督、指导,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这些培训、指导等工作尽管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咨询教师的工作量,但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还是比较经济的。而且各院系的心理委员也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自发地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向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学生工作部门反映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以及提出活动建议和构想等,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效果。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形式与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当前,大多数高校所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课程和咨询外,大多是由心理辅导部门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进行的,能够真正深入每个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因此,在班级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更是一种有利的促进因素,是教育的广阔而有力的阵地。如可以以“心理辅导进支部”“心理辅导进寝室”为主题,举办班会或团日活动,从而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充斥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说,通过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形成上下融合沟通的体系,学生的思想和信息能够及时地得到传达和反馈,也有利于安排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有比较清晰准确的了解,对同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反映到上一级心理健康负责人处。最终形成班级心理委员一院系辅导员、教师—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危机干预三级反应模式,各相关级别根据具体情况评价问题严重性,给予相应反应,从而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3.高校学生处于发展时期,有必要采取班级心理委员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基本属于发展性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和阶段性,问题的性质一般不是很严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从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说,他们十分重视同伴意见交流。因此,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遇到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和心理委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达到良好互动,从而起到良好的咨询、帮助效果。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有浓厚兴趣。他们自发组织协会,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开展多种活动等。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这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使他们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那么在他们开导别人的时候,就会更有成效。接受心理委员的培训和从事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在调整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时,也能够更好的解决,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三、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的有效性1.班级心理委员的普及性广。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学院再到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相关活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由窄到宽、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力得到加强,便于管理和开展活动。在对学生一些特殊心理信息的掌握上,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灵活性,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全方位网络,及时沟通反馈与解决,提高教育及咨询的有效性。由于班级心理委员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2.班级心理委员的实效性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使学生管理者能够从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对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委员模式,在危机干预反应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出现一定问题,却由于识别不清、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导致错失干预的有效时机,或干预方式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现象,保证了危机干预的快捷准确、措施得当。3.班级心理委员的影响力大。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宣传深入每个班级,影响到每个同学。学生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时,可从班级心理委员处得到基本的咨询,方便快捷。作为心理委员本身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通过自己的热心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服务,从而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影响了他人,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他助一互助一自助机制。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尽管其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使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心理委员是为班级同学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人,作为班级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相关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活动。他们必须拥有能够胜任该工作的个性特征,经过系统培训后,方可担任本职,接受院系班团组织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双重领导,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接受长期的专业指导和监督,以便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完成其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因此:1、学生心理现状是增设心理委员的内在要求。一项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有女生的检出率要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心理状况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的同学心理问题出现率低于城市的同学等特点。而大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聚会,因此对心理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学生受到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