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所有的教师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学生: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且这种爱护要做到“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那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样一朵娇嫩的花儿。”我感到,这种爱护,如果不是出自一位真正对孩子充满爱,充满期待,充满尊重,对自己的教职满怀敬畏,热忱以及拥有着一种高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那么,它还能从何处而来?——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儿童。因为真正的信任应该是相互的。只有相互的信任才能真正进行心灵的沟通,才有可能产生教育现象中最美的时刻,即如苏氏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窗边的小豆豆》里,作家黑柳彻子如实地道出了她在巴学园里的求学经历。如果要说伴随她的叙述,作为读者的我经历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我想那只能是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说莫名,是因为我不能确定这所叫作“巴学园”的小学到底具备了怎样一些优良品质,我也无法总结或者罗列它的办学理念、教学手段、管理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凡响之处。它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感到迷惑和惊异,却着实酝酿着这样一种可以让人笃定的、真切感受到的氛围:信任。这里的信任,尤其指教师对儿童的信任。当然也指向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这种信任是相互的,是在精神深处交融碰撞着的信任。而且,最为可贵的是,这种信任,如同守护财富一般,被教师悉心爱护着。不仅如此,它还在一种自发流露出的爱的感情中被不断促生,不断滋养着。——因为,在这里,巴学园的信任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个特定老师对一个特定学生的好感,也不是一个特定学生对一个特定老师的好感,它是一种可以繁衍,生长的感情,以至无处不在,成为一种空气,一种养料,一种变得越来越丰富但绝不因此变得浑浊和复杂起来的,可以深切体验到的,十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还记得小林校长和小豆豆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印象颇为深刻,因为黑柳彻子的叙述打破了我的阅读期待。那一次,不被常规学校接纳的小豆豆“巴学园”校长面前足足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在这四个小时里,小林校长没打一个哈欠,没有流露出一丁点不耐烦,他认真倾听着小豆豆不着边际的话:不但鼓励她说,而且还不时报以好奇的追问,好像饶有趣味的样子。小豆豆虽然才上一年级,但她却从校长先生的专注中感到一种安心、温暖,并且由此心生“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想法来。——这种感觉,也许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任,是儿童对校长以及他的学校的信任。而奇怪的是,校长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即校长信任她,愿意接纳她成为学校一员。黑柳彻子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刻时,觉得校长的这种感觉,对她而言,是一种“幸运”。她在文中就写道:“幸运的是——”。我强调这几个字,是因为,在一个小孩的心灵世界中,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她正在经历一种多么深刻的感情。她会觉得“幸运”,是因为没有料想到校长竟然会以同样的信任回报她。原本她觉得能够遇到一位自己喜欢的校长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这种幸运让她感到快乐、喜悦,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封闭的喜乐,跟被喜欢的对象仿佛没有关系。——可是,小林校长却以同样的欢喜回报了欢喜,以同样的信任应答了信任。——对儿童来说,经历这样一场心灵体验,也许教师自身都还不曾意识到,在无形之中他馈赠了学生怎样一份值得珍藏的礼物。这种无形的馈赠同时也是最为宝贵和恒久的。它不仅就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的典范,它更是一种建设,一种主动地给予和创造。因为它悄悄地播下了尊重的种子。在儿童幼小敏感的心灵中,一位教师就以这样一种润物无声、极其自然的方式培育着这一高贵的人性。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培育,它没有彰显,没有灌输,没有说教,全然摒弃了传授、教导,强制,仅仅在一场平等的交流之中,在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的沟通和倾听中就产生了直趋心灵的力量,使之滋生出一种神圣的感情,使之感到“安心”、“温暖”、“想要永不分离”。——不能不使人感慨,相互信任何其重要。而这种信任如果不以尊重为前提,不以平等为基础又何从建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这里的尊严感首要的就来自信任与尊重。一个不被信任,一个信任教师和学校而得不到被信任者的爱护,常常遭到辜负的儿童,一个没有平等体验,不能感到被公正对待和尊重的儿童,我不认为他将在人格和人性上拥有一种优良的尊严感。人类的大部分尊严并非与生俱来,环境在尊严感的造就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教育这一外在环境因素正处于首当其冲的地位。使学生具有尊严感,培养他们信任人,并且使人信任以及尊重人,并且被人尊重的最好方式,永远不是说教,而是让他们去经历,去亲身体验。小林校长的做法正是这样。在看《窗边的小豆豆》的后续故事时,我时时感受到这一教育艺术的深入且持久的魅力。这也许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之一种吧。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是一种心灵的接触,它是深刻的;让儿童始终体验到尊严感,是达至前者的一条途径,同样也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接触。如果那样的时刻真的发生了,它产生的力量将足以使我们每一个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