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2、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形式是()。A、总统决定B、法院判决C、国会立法D、委托立法3、下列()政策不同于其它选项。A、例行政策B、常规政策C、程序性政策D、初始政策4、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是()。A、地理环境B、国际环境C、经济环境D、政治环境5、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A、公共政策符合宪法B、公共政策符合法律C、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6、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A、政策法律化B、延长政策期限C、打击反对力量D、增加政策的权威性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A、传统政治学B、传统经济学C、社会学D、管理学8、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A、专家会议法B、正负表决法C、德尔菲法D、同意表决法9、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评估D、政策终结10、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A、政策监控B、政策检查C、政策评估D、政策执行11、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A、非正式评估B、正式评估C、内部评估D、委托评估12、公共政策问题通常首先由官方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外在创始型B、内在创始型C、动员模型D、自发模型13、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A、三权分立B、四权分立C、议行合一D、两权并行14、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A、设计政策方案B、选择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D、评估政策方案15、英雄史观最为近似于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A、理性模型B、渐进模型C、精英模型D、团体模型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包括()。A、政治价值观B、组织价值观C、个人价值观D、公众价值观E、意识形态价值观2、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政策可以分为()。A、中央政策B、反馈政策C、权力型政策D、妥协型政策E、博弈型政策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B、童话《皇帝的新衣》C、群体狂想症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4、下列对政策终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政策终结与一般自然现象中终结无异B、它是人们的主动性行为C、当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时,可以终结政策D、当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时,可以终结政策E、政策终结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5、下列对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B、政策诉求主体希望能够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C、客观上一般不涉及公众D、其主要特征是“体制内运作”E、其扩散的对象不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6、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关联性B、主观性C、人为性D、历史性E、动态性7、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A、政治领袖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C、民意代表和大众传媒D、各类政策研究组织E、政府部门本身8、在现代政府构成中,()等都会成为政策问题的提出者。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军队E、公民9、边界分析法往往有下列哪些步骤组成。()A、相关性分析B、层次性分析C、饱和抽样D、诱导性提高E、边界估计10、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为如下哪两类()A、系统议程B、政府议程C、行政议程D、司法议程E、立法议程三、简答题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四、论述题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论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五、案例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某县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在会场上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讨论,最后以多数压倒优势表决通过决定,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会上有人提出该县大部分地不宜退耕还林的看法,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在一般情况下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量的气候中难以成活。因此,该县所规定的林草比例必然导致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未做到这一点。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小组意识理论的知识,分析该县退耕还林政策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CDCDABCBCACCCC二、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2345678910答案ABCDECDEABDEBCDEACDABCDEABCDEABCDCDEAB三、简答题答:(1)一致性思维。(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四、论述题答案要点:(注:必须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来论述.字数在500---600左右)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需要而产生。(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五、案例分析答:(1)小组意识理论认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本案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比例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表现。(2)要解决由于小组意识因素造成失误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其他成员;其次,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到会,发表意见,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制度化;再次,不要轻易地满足“一致”,在成员很快形成一致意识时尤其要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