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1.谈谈你对《经济学说史》学习意义的理解;经济学说史是经济理论产生和演进的历史,经济学说史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经济学知识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趣味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通过经济学説史的学习,了解过去的思想家如何发现其特定时代的特殊经济问题并寻求解释和解决的思路,对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过去的理论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经济理论站在前人的肩上可以使我们看的更远和更全面,接受和承认前人的贡献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如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所说:“当代的理论解决了过去遗留的问题,更正了过去的错误。如果没有继承过去的理论,当代的理论将是不可能被完全理解的。”(3)有助于预测和把握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学习经济学说史,了解和掌握过去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可以使我们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对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未来发展得到某种启示。2.如何理解经济思想发展的演进性质?回顾整个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希腊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主要是围绕着亚当·斯密的“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关系问题——“斯密难题”而展开的。荣卡格利亚说经济思想是“积累性观点”,马歇尔说“自然界没有飞跃”,熊彼特说“知识是演进的发展的”(任何特定时间的任何科学状况都隐含它过去的历史背景)。汪丁丁说过,权威的思想经过了知识市场充分竞争的检验,故从古希腊诞生经济学来,当下的经济思想发展总是会受之前学说或多或少的影响,经济思想发展不存在断裂的飞跃。3.简评色诺芬的“幸福观”;色诺芬将财富区分为精神财富和经济财富,认为贫富不取决于物质财富多少,而是取决于内心是否得到满足。实现幸福的关键在于节制欲望,物质幸福涉及物质财富和物质欲望的关系。幸福的苏格拉底,他对各种享乐都能下最克制的工夫。萨缪尔森:幸福=效用/欲望。4.试比较色诺芬与斯密的分工思想;分工是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亚当.斯密奠定经济学基础的《国富论》一开始介绍的就是分工理论,在第一篇的前三章中,斯密分别介绍了分工的作用,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原理。关于分工对提高效率从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斯密结合当时格拉斯哥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作了深入分析;关于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一反交换促进分工产生的传统观念,提出分工产生于交换的新思路。斯密分工理论中最卓越的发现被认为是“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斯密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其自由放任政策观念的落脚点。色诺芬关于分工的思想来自其实践和观察,在其《经济论》、《回忆苏格拉底》及《居鲁士的教育》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工思想。他最早阐述了劳动分工产生于人的天赋差异的思想,并对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产品质量的作用给予了高度关注。色诺芬看到了分工对提高效率和改善质量的作用,还看到了市场范围对分工程度的影响。“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市场范围越广则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被认为是斯密的创见,是斯密构建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但是,在斯密之前2000多年,色诺芬就已经发现并阐述了这一原理。色诺芬的发现体现了一个古代思想家卓越的洞察力。色诺芬的认识是明显的“超前发现”。在色诺芬的时代,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分工与市场的互动尚未充分显现。分工对于效率改进和质量改善的意义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还是行为中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市场交换对分工的制约更是处于人们的一般认识之外。色诺芬对分工思想的认识尤其是对“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认识虽然抓住了分工和市场关系的某些特点,但由于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在经济生活中充分表现,于是这种认识就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这一认识虽然体现了色诺芬作为思想家的天才创见,但是,在分工与交换关系充分展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其对人类经济思想的成长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在斯密的时代,伴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充分发展,分工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市场范围的扩展成为分工发展从而成为国民财富增进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市场与分工的关系充分显现或者说市场与分工的矛盾充分展现的背景下,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思想成为水到渠成的“正式发现”。斯密的这一发现由于立足于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而对现实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这一思想成为斯密构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借助于这一体系而得以传承和发展5.用经济学说史的例子解释“后此谬误”;6.简评柏拉图的分工思想;7.对经济思想史有关“分工负效用”的思想进行评价;8.简评柏拉图的财富思想;9.简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5、用经济学说史的例子解释“后此谬误”;答:后此谬误”:即简单将时间在后的事件理解为时间在前的事件的后果或者将时间在前的事件理解为时间在后的事件的原因。比如将色诺芬理解为为斯密的先行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哈奇森——斯密);或者将色诺芬理解为戈森(1810-1858)的先行者。因为色诺芬的幸福观与格森第一定律(欲望强度随欲望满足而递减)相契合,而其实两者的关系并不是说色诺芬是戈森的先行者。6、简评柏拉图的分工思想:答: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基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柏拉图将分工与国家起源相联系,也使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而其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分工与正义:正义:按天赋本性分工并形成职业。柏拉图看来,劳动分工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要求。(二)分工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一种与其性情相近的职业,就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效率和质量。(三)分工与国家的产生:城邦或国家产生于人们的共同需要,分工和欲望的发展相互推动,并推动着城邦的发展;(四)理想国:哲学王或者王哲学。柏拉图认为只有当哲学家或者信封哲学的人来统治城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柏拉图的分工思想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一,它是经济学分工思想的重要起点;其二,它为经济学理解国家起源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其三,它是柏拉图构建理想国的理论基础。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柏拉图更主要的是哲学家,经济思维在其思想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分工理论更多的是在伦理或政治的层面上来讨论的。另外,柏拉图还是一个政治和思想上保守的思想家。从分工到交换到国家的产生,他倾向于将国家理解为一个控制经济活动的组织,尽管也提及市场在联系分工和国家方面的作用,但他对自由市场事实上没有信心。整体来讲,柏拉图相信哲学家的理性及其能力,在他眼里,分工是理性设计的产物,国家也是理性的结果。如果现实的政治运行出现了故障,如健康的城邦成长为发高烧的城邦,只要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统治者成为哲学家,理性设计还是可以建立或恢复城邦的秩序。7、对经济思想史有关“分工负效用”的思想进行评价;答: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关于“分工”的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阐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们所研究的科学的历史中吸取有用的教训”(《经济学说史》熊彼特)。经济思想史上不乏对“分工的负效用”的阐述:(1)色诺芬认为分工会使人从事单调的职业,损害身体和精神,失去参与国家大事的能力(2)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负效用的思想可以分为两部分:1、分工可以导致社会下层群众(靠劳动为生,而非依靠自己的智力为生的人)的职业局限于单一的操作,使工作枯燥,劳动者缺乏激情和进取精神。2、狭窄的工作面使他们视野狭窄,心胸开阔,不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眼前利益。(3)马尔库塞关于分工负作用的思考:1、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需求——分工——生产力发展——需求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广泛的需求,从而使分工更加细化。更加精细具体的分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需求增加。如果这些需求是真实的、必须的,那么分工也就没有负效应了,但是事实上这些需求很大部分是虚假的。2、人成为“工具的附属”。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促成的经济发展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从而消解了群众的反抗意识,加强了对人们的奴役。这样,人创造的技术就反过来奴役人、统治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把人的一切行为都按照技术上最合理、最经济的规划来安排,把一切加以量化、标准化、抽象化,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依赖于冰冷的机器,使之成为丧失批判思维能力、缺乏个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单向度的人’。3、科学的-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被焊接到新的社会控制形式上。色诺芬、亚当斯密和马尔库塞都对分工的负效用做了说明。斯密和马尔库塞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工的负效用,斯密从分工的发展推动靠劳动为生的人的工作更加细化和单一来说,而马尔库塞则从科技进步,工具的使用使工人的反抗意识和追求降低角度来谈论分工的负效用。但是二者对分工的负效用的认识又有一致性。都承认分工会降低工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思想僵化,是劳动者缺乏创新精神和奋进的工作态度。他们只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总的来说分工在经济上的负效用是微乎其微的,这里我们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从非经济的角度来说明分工的负效用。(4)缓解分工负效用——来自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理论来自罗马俱乐部的元老级人物佩西,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分工的负效用,从而使人趋向更全面的发展。第一,文化是增长和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增长和发展的极限不是来自于物质方面,而是来自文化的方面。所以,人们应该重视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第二,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对分工负效用认识,更全面了分工作用。8、简评柏拉图的财富思想;答:柏拉图站在旧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竭力主张恢复社会的旧有秩序,他的财富观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因素。柏拉图以其所推崇的正义伦理为基础将财富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是精神财富,如知识、克制及其他各种德性;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等;第三等是物质财富。柏拉图的财富伦理,认为:财富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财富之价值依存于所有者之德性。如果所有者没有德性,财富就是最大的恶;富人的财富大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以富人不能成为善人,巨富与幸福不相容。由此看来,柏拉图等级财富观的实质仍然是义以为上,即义比利更为重要,道德的追求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柏拉图鼓励人们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安贫乐贫的思想。此外柏拉图持有公有财产观的思想,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的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私人感情妨碍公共精神的建立,只有消灭家庭才能最终消弭由私人情感引发的各种争端,实现永久和平和团结;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公有制”思想重理性,具有超越性,附有某种宗教神学的色彩,并最终走向统治人们思想的宗教理念。9、简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自然”观念:“亚里士多德将“自然”理解为“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事物均有其自然的或本来的功用,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自然可以看做一种经济伦理,一种行为规范。(二)财富:财富的自然的功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只有那些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手段才具有财富的性质。如果物质手段的供应不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满足超越基本需要的“欲望”,就不再构成财富。(三)获取财富的手段:一是经济;二是货殖或者聚敛。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交换物物交换是自然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如果目的是满足需要,属于经济。如果交换的目的是货币,则这种交换是不自然的,叫做货殖或者聚敛。(四)货币:货币的产生一是为了方便交换,二是为了定价。货币的使用,如果是为了以上目的,则是自然的。如果货币本身成为目的,则是不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