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比的应用南充市涪江路小学伍釗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我讲授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按比分配的问题。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平均分”是这类问题的特例。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1、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一份数的方法来解答;2、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3、利用比例知识解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比例,现行教材避开了比例方法。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教学目标: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四、重点、难点:重点:让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方法。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按比分配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这种特征,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是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主要借助多媒体,采用“演示——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推进,以达到学生理解、掌握。五、教法和学法: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图形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对浓缩液、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显示,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几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第四,指导观察图形,认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以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第五,重视应用,“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层次不同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既巩固学生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检验了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又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可谓可谓一举两得。第六,选取不同类型的图例,寻找适当的切入点,不仅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空间,也延伸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课始的图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巧妙地将“份数”和“分数”知识链接到“比”的知识情境中,起到了孕伏作用;图例二、三、四分别是实物象形图、方块图、线段图,这些图形的有机组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数量关系,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又充分展示了数学示意图从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演变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六、教学程序:(一)、知识铺垫,情景引入:1、知识铺垫:课始,(课件)出示图例一(五个正方形成一排,左边1个红色的正方形,右边4个白色的正方形)。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了红色占1份,白色占4份。生:红色与白色的比是1:4,白色与红色的比是4:1(学生可能说白色是红色的4倍)。生:红色占的整个图形的51,白色占整个图形的54。这里我发挥学生的想象,借助图例一中的红色与白色“各占几份”、“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巧妙地将“份数”和“分数”知识链接到“比”的知识情境中起到了孕伏作用。2、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小明的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课件)出示教材例2左上图及相关文字。师:谁知道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生:(略)师:1:1的稀释液是怎么配出的?请看大屏。(课件)演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图例二二个长方形在一排,各自独立。左边先出示1个杯子装满液体(里面黑色字体加粗:浓缩液)随后右边出现1个杯子装满液体(里面黑色字体加粗:水)接着出现一个双箭头(箭头上下写着:倒在一起,均匀混合)最后箭头右边出现左右两杯液体紧靠在一起,上面一个花形符号,写上稀释液。师:在1:1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和水各占多少?(各占稀释液总体积的一半或二分之一)引导学生理解浓缩液、稀释液,目的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掌握按比分配的问题的结构特点,以便分散难点,同时让学生理解原来学习的平均分其实就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师:那么,阿姨要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课件)出示例2右上图及相关文字。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3、利用课件在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了解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师: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配制?重点理解“按1:4配制”:师:大家已经能够配制1:1的稀释液了,那么1:4的稀释液又该怎么配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图例三五个正方形在一排,各自独立。先,左边出示1个红色正方形(里面黑色字体加粗:浓缩液)随后,右边出示4个独立的白色正方形成一排(里面黑色字体加粗:水)接着,出现一个双箭头(箭头上下写着:倒在一起,均匀混合)最后,箭头右边出现左右五个正方形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上面一个花形符号,写上稀释液500ml。师:1:4稀释液的配制情况我们还可以直接用下面的线段图示表示。(课件)出示图例四一条线段被平均分成五份,用花形符号标上文字,先把左边一份标上浓缩液,再把后面四份整体标上水,最后把整个线段标上稀释液500ml。师:你从这个图例三、图例四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结合课始的图例一很容易清晰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即“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和“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51,水占稀释液体积的54”。师:你现在能解决阿姨刚才遇到的问题了吗?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4、对应性基础练习:(课件)出示49页做一做:第1题。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的新知得到及时巩固,将其转化为技能。5、变形性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3题。与例题比较,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形成知识迁移、内化。6、对比性加强练习:(课件)出示49页做一做:第2题。与上一题比较分析各部分数量之间都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但题中出现三个部分量。这道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7、拓展性练习:(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与上一题比较分析题中仍出现三个部分量,但这三个部分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实际数量来表示,而是又回到比,从而形成连比。主要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扩展、类比探索新知,进一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开阔视野,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教材51页“你知道吗”介绍“黄金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全课总结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总之,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