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常见设问模式: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回顾课内《祝福》主题探究一、环境分析二、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从祥林嫂的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闭塞沉闷祥林嫂祥林婆婆四叔夫妇贺老六贺家大伯卫老婆子鲁镇其他人柳妈夫权族权神权2、情节:从祥林嫂和周围人的关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结论: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主题:《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人物形象答题策略:“小说主题”类题,不论概括型,还是评价探究型,都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思维趋向——三“从”一“联”1.三“从”(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如《祝福》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如《祝福》中的作者对祥林嫂的态度。2.一“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主题概括常用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概括主题规范模式:小说通过叙述了……的事件,或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的社会现象,弘扬、赞颂或揭露抨击了一种……的风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第9车厢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典例一](浙江高考)阅读《第9车厢》完成下面的问题。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梳理脉络开端:写“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及“我”因生气而发表文章并引来一读者来信。发展:叙述写信人与他妻子搭上一列有两节第9车厢的火车,通过乘务员、列车长等不断纠错,可最后差错越来越大的经过。高潮:载有旅客的前一节第9车厢被误拖到备用道上,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结局:第9车厢的旅客错失了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机会。整体把握,了解大意。第九车厢的故事——乘务员—多排了一节九号车厢(少排了前三节车厢)—报告上级列车长—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忙乱,安排买九号车厢票的旅客,命令发车—摘掉九号车厢—回到包厢休息乘客—按照正常的思维到前一个九号车厢,碰壁摘车厢的人—按照正常的思维到前一个九号车厢,摘错(一)审读题目要仔细抓住3个关键点:故事给的思考结合作品你的看法(二)解题思路要清晰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从作品中挖掘思考点,再结合作品本身谈感受。第9车厢的故事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所致。(三)评分细则要明了能在原文中找到生发点,再结合作品谈两点以上感受,并且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学生答案]做事应该有所创新,不能按照老套路走。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都按老套路走,最后错误越来越严重。得分:1分失误类型:审题不清,内容把握不准,表述不清失分探因:考生审题不清,“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既然是“哪些”,就不能是一点。再者,“第9车厢的故事”看不出创新的意味;同时,也不是“老套路”,而是思维定势。思考一: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故事中的任何一人如果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都不会有这样的错误。思考二:做事不能有定势想法,不能先入为主。得分:3分失误类型:表述不严密失分探因:此考生的两个思考点在原文中能表现出来,但是表述都不够严密。前一思考点能结合原文,但“都不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哪样”的错误,表述不严密;后一思考点,没有结合原文。牛刀小试: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文章的主旨。根据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推究从麻三爷的身上——肯定无私奉献的品质,推崇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从鹰的身上——肯定知恩图报的精神,推崇永不放弃、追求不息的精神五六个偷罚工人——唾弃破坏环境的行为。根据小说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推究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审读题目要仔细抓住4个关键点:开篇“我”乘车经历作用(二)解题思路要清晰某个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开头文段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内容上一般是衬托正文故事或强化故事效果,本题的难点是“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两件事对比,找相似性和不同性,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1、用作铺垫,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总领全文不给分)2、侧面烘托了第9车厢的故事的叙述效果(或:与第9车厢的故事互为映衬)。(强调作用,答出“吸引读者”或“增强、激发兴趣”给1分,若答对比,不答作用不给分))3、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问题分析]样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引起下文。得分:1分评卷失误类型:滥用套语,没有针对性失分探因:文章的题目是“第9车厢”,而第一自然段只提到“我”这个线索人物所经历的“第2车厢”,“我”的乘车经历只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主要故事,第二自然段才设置了悬念。所以本答案中的“引起下文”,得1分。样卷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在形式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主要故事,在内容上的作用是用“我”经历的事件来衬托“第9车厢”这个主要事件。得分:1分评卷失误类型:思维不细,概括不全失分探因:知道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回答,但内容方面没有考虑全面,没有从这两个“乘车经历”的相似性方面来总结归纳,所以被扣掉1分。归纳——情节作用题作用题的答题必须兼顾结构和内容。情节的作用创作角度(结构、内容)读者角度开头的情节中间部分情节结尾的情节作铺垫,引出下文的……情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为情节提供发展动因;使情节一波三折(摇摆)“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来摇曳生姿揭示真相;与上文(或伏笔或标题)相照应;留下空白;强烈撞击读者心灵迎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喜)给读者创造想象空间令读者深入思考回味(悲)根据教材的化解(自己总结)明确要求,包括字数、人称口吻、人物情感等;紧扣内容,联系上下文推断。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明确题意: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明确思路:组织作答: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明确题意:考查鉴赏表达技巧中的表达方式中的叙述人称。结合文本,分条作答: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有利于烘托多个人物角色如列车长、乘务员、众多乘客的任务形象。使故事带有神秘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有利于揭示对工作人员工作粗心,人们思维定势的主题。问题分析2、使故事情节更加简单明了、衔接更加紧密。便于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推动情节发展。便于揭示主旨,增加了幽默色彩。【知识补充】一般人称的作用,有以下三种:第一人称(我)的优点是,①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②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你)叙述的好处是,①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②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③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他)叙述则①显得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②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主旨。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明确题意: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兼及表达技巧中的表达方式中的描写(环境描写下属的自然环境描写)调动积累: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原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第9车厢的乘客)被抛弃的的惊慌无助感。③以月之“圆”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比。答案参考——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将第9车厢置于一片光秃秃的大草原上,凸显了此时第9车厢遭遇的荒唐。②选取典型景物,“光秃秃的草原”、“一轮圆月”、“备用车道”等,渲染了当时的凄凉的氛围。③使用“光秃秃”、“冷冷地”这些叠词既增强了文章的音韵感,同时渲染了此时环境的凄清、空旷、荒芜。④反衬。以月之“圆”反衬了此时第9车厢的“独”、旅客心情的“残”。⑤通感,“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第9车厢上”将视觉与触觉相同,烘托了第9车厢的乘客被抛弃的的惊慌无助感。①“大草原”点明地点;②冷冷的“圆月”点明时间已是深夜;③“光秃秃”的草原,“冷冷的”圆月点明季节应是冬季,气候之冷;④渲染一幅冷寂凄凉的气氛,与车厢内的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全然不知的无辜相照应;⑤大草原上一节小小的车厢,强烈对比,以景结情,推动情节发展。此处的景物描写,以光秃秃的草原、冷月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叙述者的愤懑、无奈的心境,从而衬托出故事的荒谬,与下文结尾的“去保加利亚旅游”形成对比,更有讽刺意味。分条太细;语言凌乱,有病句;要注意答题角度。要点准确,语言简洁,没有分条。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明确题意:考查探究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解题思路:1、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把握主旨。2、“哪些”,意味着不止一点。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析】分析事情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