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课件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1高三地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69.主要造岩矿物主要造岩矿物。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90多种自然存在的,各元素含量差别大,同一种分布不均匀,稀有金属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也可能富集。八种主要: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②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有3000多种,分布广泛,到处可见。常见矿物只有几十种,造岩矿物二三十种,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60.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岩石的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⑴岩浆岩——岩浆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侵入岩——花岗岩;火成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⑵沉积岩——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形成砾石、沙子、泥土;再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沉积岩的重要特征是: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其地理意义有:①确定岩层的顺序和时代。②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60.三大类岩石③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1:石灰岩→珊瑚礁组成→珊瑚生长→温暖广阔的浅海。例2:植物化石和含煤层→陆地上,茂密的森林→湿热的气候。例3:四川盆地紫红色砂岩-------是气温较高的氧化环境。例4:柴达木盆地有煤、石油、石膏、钾盐------曾有过气候温暖湿润的时代,形成煤、石油;以后气候变干燥,形成石膏、钾盐。⑶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Ⅰ.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它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循环地球内外物能交换;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Ⅱ.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⑴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它成为地壳运动证据。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①褶皱: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积压发生的弯曲变形叫褶皱。褶皱常形成山脉。a.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一般成山,受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的地形倒置。b.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成谷或盆地,受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②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叫断层。案例: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构造地带,岩石破碎,常发展成沟谷、河流。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案例: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案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裂谷带、莱茵河谷地。③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案例:背斜是石油、天然气良好的储油构造;在背斜的山坡上修大型工厂、铁路易发生滑坡,应加固;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盆地;打隧道以背斜最好,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固;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⑵外力作用与地貌:·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岩石经过风化发生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风化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各种侵蚀、堆积地貌。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主要外力作用与地形形成: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①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强大而普遍,使地面变得崎岖。a.流水侵蚀作用:▲动力侵蚀:坡面上的流水冲刷坡面,使坡面趋于破碎,并且下切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沟谷水流使河谷加宽加深,形成“V”型谷地,如瀑布、峡谷的形成;▲化学溶蚀:喀斯特地形是石灰岩受含有CO2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可形成溶洞、石林,溶洞中形成石柱、石笋、石钟乳。案例:我国的桂林、云贵高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b.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流速降低而沉积形成堆积地形,案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沉积规律:砾石—砂—粉砂—粘土(从上游到下游,从底层到上层)。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②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案例: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搬走常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风积地貌(沙漠的基本形态);在沙漠的外缘常形成黄土堆积,案例:我国的黄土高原。③冰川作用:高寒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湖(五大湖);冰川消融后,冰碛物堆积形成冰碛地形(东欧平原的波状起伏)。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预先了解]▲大陆漂移说观点: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相似性。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在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古陆开始分离。▲海底扩张学说: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②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右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6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案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案例:喜马拉雅山——亚欧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非洲与欧亚板块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板块受太平洋板块挤压前缘抬升形成。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它们是褶皱山脉。·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升,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解释火山、地震、矿产形成与分布——在板块边缘,如: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Ⅰ.陆地水的组成和主要水体类型: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分为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少量是空气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⑴按空间分布分类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承压水。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有自由水面;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水补给;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较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地表水: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分为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少量是空气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静态水资源:①冰川(占淡水的2/3,在两极和高山区,目前直接利用不多,1600年更换一次);②深层地下水(储量大,利用很少,1400年更换一次);③内陆湖泊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动态水资源:①地表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更新快16天更换一次);②浅层地下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以不污染、不破环、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⑵按循环周期分类:⑶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水的三态变化使其成为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人生存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静态水资源:①冰川(占淡水的2/3,在两极和高山区,目前直接利用不多,1600年更换一次);②深层地下水(储量大,利用很少,1400年更换一次);③内陆湖泊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动态水资源:①地表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更新快16天更换一次);②浅层地下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以不污染、不破环、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Ⅱ.陆地各种水体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⑴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案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有季节和年际变化。⑵冰川的功能:存储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案例:中国西北一些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⑶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见右图。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到调蓄作用,延缓、削弱洪峰。案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的天然调节作用;水库的人工调节作用。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65.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⑴水循环能量来源:外因一一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一一水的三相变化。⑵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②陆地循环: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③海洋循环:循环水量最大。陆地海洋65.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⑶水循环意义:地球上的各种水通过各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使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构成庞大水循环系统。①使各种水体(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相互转化,不断更新,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水资源有限,用水过量或水遭污染会造成水资源枯竭。②使各圈层间、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运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形。66.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厚度:20多千米。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Ⅰ.生物的分布与环境:⑴环境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一一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需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①光照条件: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光照的差异形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