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三十五)——中国地理【Ⅻ】第四部分中国地理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总体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带动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⑵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西气东输工程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天然气加工业、基础设施、输气),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②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部城市使用天然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⑶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②可更好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经济发展。③改善东部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求得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加强区际联系,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将某一生产要素配备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区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是,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⑴.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的地理条件:①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的煤炭资源。大同是我国的“煤都”,年产煤在7000万吨以上,以生产优质动力煤而闻名;阳泉和晋城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产地;朔州的平朔拥有设备最先进的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陕西北部的神府煤田、内蒙古中南部的准格尔、东胜煤田等均是著名的大煤田。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综合开发效益大。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次成矿作用叠加,∴除煤外,其他矿产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如山西铝土产量居全国第一。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⑴.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的地理条件:②良好的开采条件:本地区的能源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多数煤田为中厚煤层,煤层稳定,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普遍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突出的特点。③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进一步发展的能源基础;另一方面,适中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进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是国家逐步建设西移的前沿阵地。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⑵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在全国的地位:①煤炭开发程度很高。产煤量的2/3用以外调,供应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能源。②具有以发展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和黄河水源、有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地区和华北输送电力。·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⑵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问题:①晋煤外运的铁路运输压力大,晋东南地区对外通道比较狭窄及太行山和黄河的阻隔,出口有一定限制;晋北和晋中地区水源短缺。②山西产煤多,能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措施:①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山西能源基地的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延长生产链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如:延长煤的生产链,以煤化工的投资相对突出,主要产品是电石和甲醇。②加强电力建设,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变输煤为输电,减轻煤炭外运对交通运输的压力;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措施:③调整高能耗的有色金属技资比重大。山西铝矿产量居全国第一,炼铝的能耗较高,山西有发展电解铝工业的资源和能源条件。④加强铁路等交通和引水工程建设。如大秦线、神木——黄骅港铁路。万家寨引黄入晋工设项目,全部建设后将极大地缓解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⑤通过工程、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等进行生态建设,建设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22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Ⅰ.中国的山区:山地+丘陵+崎岖高原,我国2/3的县在山区。山区显著特征有:①垂直地带:∴农业生产“立体化”,物产十分丰富;②生态系统脆弱:随人口增长,山区的资源被开发,造成的生态问题影响农业发展。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Ⅱ.南方低山丘陵区的问题及综合开发:⑴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76%的丘陵、山地,平原有1/4。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东、南临海洋,西靠亚欧大陆,受季风影响,形成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⑵开发现状:①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明显。②非耕地资源粗放经营,自然资源潜力未发挥。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读图认识: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经纬度范围。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⑶南方低山丘陵区资源开发的有利和存在的问题:资源要素开发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气候资源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季风活动不稳定性,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生物资源品种多样,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产出能力高;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生物潜力没得到发挥土地资源垂直分异明显,山、丘、盆、谷交错分布,使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利于建水电工程,发展灌溉。水系发育使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增加开发难度。历史、社会资源千年发展历史;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矛盾明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结论:本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水、热条件不存在根本缺陷,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⑷生态建设任务繁重:⑴水土流失严重:成因:a.本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b.乱砍滥伐森林;c.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⑵本区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①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②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③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⑸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方向:A.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两种做法:①走立体农业的道路: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好处:利于发挥土地潜力;减少耕地压力;促进林、牧、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案例]—江西赣江流域千烟洲:过去,以种粮为主,生产单一、落后。现在,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林果为主,农业布局从丘上到丘下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223.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②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对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振兴山区经济。[案例]—河南东南的商城县(大别-桐柏山中):对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进行加工,创造产值比出售薪柴增值几十倍,大大提高农民收入;B.加强生态建设: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农村生物能源约占90%),是关键。办法是:[案例]—广东兴宁县下堡乡:封山育林,保持水土;推广生活用煤;推广节能灶,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Ⅰ.全国农业低产田的现状:⑴我国农业中低产区分布较广:占全国耕地的2/3;类型多,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⑵提高单产是必然选择:∵我国人口在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要保持农作物总产量增长的态势,提高单产必须对农业中低产田进行改造。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Ⅱ.黄淮海的农业低产田的治理A.平原特征:a.范围:黄河下游,跨五省二市,古称“中原”。b.成因:由黄、海、淮河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c.地形特征:典型冲积平原,地势低平,50米以下,平原上有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有洼地。d.内部差异及低产田分布:西部:缓斜平原:耕地质量较高。中低产田分布较集中东部:是主体,是冲积低平原。海滨:是滨海平原。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B.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和风沙,是中低产田分布多原因。三大障碍的成因:⑴自然因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7-8月)等特点。气候是主要自然原因。·地形——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a.山坡地:易旱灾。b.洼地:干旱季节盐分向地表积聚易形成盐碱地;雨季易积水形成洪涝灾害。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B.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和风沙,是中低产田分布多原因。三大障碍的成因:⑵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危害:如:不合理排灌——地下水位上升,盐碱面积扩大;不合理开垦——使土壤肥力下降,形成沙荒地。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⑶三种灾害具体成因:①旱涝成因: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锋面雨带没有来到,易成旱灾。②盐碱成因:干旱时节,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人们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形成盐碱地。③涝灾成因:雨季洼地积水,一遇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C.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⑴农、林、牧土地占80%,后备资源潜力不大,∴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⑵80%的土地存在限制性因素:尤其是缺水、涝洼、盐碱化问题,∴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对黄淮海平原整治。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D.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涝洼盐碱地具有分布集中、水土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潜力较大。⑴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案例—山东禹城辛店洼]:·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质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治理办法:鱼塘—台田治理模式,两者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即: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饲料作物等,饲养禽畜。(与珠三角的桑基鱼塘的主要区别:农作物的不同)224.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⑵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案例—山东禹城北丘洼]:·自然条件是:土壤盐碱化严重(占耕地的91%)。成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响土壤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治理核心: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技术调控土壤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使土壤脱盐。办法有: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②抽取盐水、补充淡水;③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④营造防护林带。谢谢!再见!